
學術倫理與學術論文格式
Academic Writing Methodology:
Academic Ethics with Its Forms and Styles
Academic writing emphasizes the logic and process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that could be presented by specific forms and styles. A common structure of academic writing includes: Specific Objective, Literature Review, Research Methods/ Methodology, Findings, Conclusion and Future Study and References.
學術論文寫作法涵蓋:目的、倫理與格式要件;學術文獻常見的章節結構,包括:第一章、研究目的
Specific Objective、第二章、文獻研究/與問題探討
Literature Review、第三章、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s/ Methodology、第四章、研究發現/資料分析
Findings、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Conclusion and Future
Study、參考文獻 References;用字遣詞;學術文獻的類型與格式要件應用範例;引-引用文獻的規範與作法
Citation;注-註解的規範與作法
Note;參考文獻/參考書目的規範與作法範例,包括:中文書目、西文書目;符號注意與慎用事項;文字、符號與段落處理;維護學術自律軟體、學術論文自動化範本、與介紹深入閱讀的書目。 |
一、學術論文寫作的目的、倫理與格式要件
學術論文寫作應能反映科學的邏輯與知識產生的程序:理論建構、資料收集、資料分析、與詮釋辯難。同時,並應強調言而有據。
所謂「學術文獻」應以追尋「科學知識」為唯一目標。因此,應表現一定的科學方法與程序,並遵守「學術倫理」。
「學術倫理」簡言之,就是2個精神:求真的堅持,與適當處理相關人事物的自律行為。
如何達成以上2個精神的技術項目,不乏長篇大論、巨細靡遺者,一般會以「科技部對研究人員學術倫理規範」作為參酌。本研究者將在「學術論文寫作法:學術倫理與學術論文格式- Academic Writing Methodology: Academic Ethics with Its Forms and Styles」與「Literature Review Methodology with Meta-Analysis: Advanced Issues in Academic Writing and Academic Self-discipline 文獻研究法與統合分析法_學術論文寫作法與學術自律進階篇」2文中,分別說明在學術全文、與特定章節(即文獻研究章)中,學術倫理與學術自律應處理的關鍵事項。
學術論文求真的堅持,在行為實踐上,就是應強調言而有據,所以重視「引注」與「參考文獻/參考書目」,如何正確與完整的表達科學程序、引注與文獻來源,稱為「格式要件(Form and Style)」,常包括:
- 常見的章節結構
- 引 -索引
- 注 -註解
- 文獻摘要表
- 參考文獻/參考書目
國際上的論文審查常從「格式要件」開始,不過,真正審查的不是「格式」而是「格式」所反映的「程序要件」。亦即引注反映態度是否嚴謹,文獻摘要、參考書目反映對問題是否真正瞭解,章節結構反映科學的論理邏輯。
學術的格式,也有可能「儀式化」,具備學術的格式,不一定有創新學術的價值--能夠產生知識或新理論。
但是,不具備學術格式的文獻,則通常不易產生知識或新理論。
二、學術文獻常見的章節結構
完整的學術文獻一般包含以下部份:
封面
首頁通常書寫指導者、主題、副題、作者、單位身份、連絡方式、撰寫時間、及其他必要附註事項,其餘保持空白,避免不必要的花俏。
中英文摘要/關鍵字
有的出版機構會限制摘要字數,通常200-600之間;沒有限制字數的,也不應超過1頁。
摘要應優先寫結論的重點,如果結論很複雜,可以寫研究目的重點;如果研究方法很特殊,也可作重點交代。
絕不適宜寫研究背景、動機,或和本研究沒有密切相關的事項。
摘要結束後,應在下方設定關鍵字,通常約5個左右。
目錄
如果論文全文很長,則摘要頁後再接續目錄。
20頁以下,通常不加目錄。
50頁以上,通常宜加目錄。
20-50之間,視論文個案而可自訂。
第一章、研究目的 Specific Objective
提要說明研究內容,包括:主要研究問題、附帶研究問題,界定研究中主要概念或主要名詞的定義、界定研究的範圍、及其他必要說明的相關事項。
研究問題就是要表達「科學知識的產生程序」,與自己研究的「理論建構」,「理論建構」的呈現有3種形式:概念模型、理論敘述、統計假設。在這裡通常是以「理論敘述」、條列的方式表達。
注意:所列出研究目的的條目,必須都要能在最後一章「結論與建議」中回答。其內容必須緊扣研究的理論架構,凡屬:背景、動機、文獻、重要性…等內容,都不是「研究目的」。
本章名稱也有人稱為緒論(Introduction),不過趨勢上,英文名稱日益強調 "Specific" Objective,亦即論文應具備「特殊、特定」性,而非泛論,故中文亦以名為「研究目的」似較貼切。
也有人建議本章分為多個小節,包括:研究背景、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重要性…等。統雄老師建議以論文規模斟酌,本章宜簡,避免無話塞話。
第二章、文獻研究/與問題探討 Literature Review
要 Review 研究不要 Revue 搞笑Review 和 Revue 發音完全相同。 文獻研究是研究實務的第一步,應反映嚴謹與深入。 但許多論文的文獻研究卻是抄寫剪貼、無關塞文,正好表現草率和膚淺。 研究就是要訓練人性缺乏的一絲不茍精神,請不要搞笑。 |
本章名稱通常只是「文獻研究」,但重點應在「問題探討」。說明為什麼要研究這項問題,以往對這項問題有什麼樣的資料或評論,有什麼值得更進一步探討的地方。根據以往研究經驗,推演本次研究重點。
本章應該從文獻經驗建構理論;而非事後找文獻湊數。
嚴謹的讀書報告,相當於單獨的一篇「文獻研究」。
沒有文獻研究的著作,可能暗示作者對研究問題沒有深入瞭解,對研究程序考慮不夠周詳,對可能面臨的阻礙欠缺準備,這樣的作品是很可能不足信賴的。
文獻摘要表
早期文獻研究多以敘述的方式為之,但近30年興起應將所引用文獻整理為文獻摘要表的觀念。是否具備文獻摘要表,已成為評估研究是否嚴謹、品質深度的重要指標。
理論建構
「本研究理論建構」節:應從總結過去研究的成果、或不足之處,舉出本次研究擬發展、或革新的理論建構,由於社會科學的目的在以簡馭繁,所以理論敘述最好能輔以概念模型、數學模型、以具備邏輯結構的句式表現出來。
本節可以放在「文獻研究」章之末,也可以放在下一章「研究方法」之首。如果理論敘述是以「統計假設」的形式呈現,則常在「文獻研究」章末作一個問題結論,而在「研究方法」之首呈現本次研究的理論建構。(因統計常被視為一種方法與工具)
概念模型
根據過去論文經驗,概念模型也多出現在「文獻研究」章之末,或在下一章「研究方法」之首,也有少數提前出現在「研究目的」,或延後至「結論與建議」。
概念模型也有可能出現2次,在「文獻研究」「研究方法」之間者,為研究者建議、在考驗前的理論,稱為「待證模型」,不含統計數字。而在「結論與建議」中者,則為考驗修正後的「已證模型」,且應附有統計數字。
研究架構(?)
在中文論文中常出現以圖形呈現為主的「研究架構」節,且在網路抄、貼容易的環境下,蔚為流行。
但觀察現況,此同一名稱常有2類完全無關的內容,1類是「概念模型」,另1類是「研究程序流程圖」-是「研究方法」可報告的一部分,與「架構(framework)」的學術定義較無關係。
統雄老師建議:這個容易引起混淆的名稱,最好不用,而改用明確的:概念模型、或研究流程圖。
文獻研究法:文獻研究是「一切方法的方法」,故另闢專章「文獻研究法」講述。
第三章、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s/ Methodology
除了確認本次研究理論建構外,主要報告實務部分,包括:研究時間、地點、規模、工具、測量及收集資料的方法與程序。
一般的論文計畫,就是以上3章,再加上參考文獻部分。
研究方法在於交代資料收集的方法與程序,包括:對象、測量工具、與測量方法。
如以「調查法」為例,就是;抽樣、量表(問卷)設計、與訪問方法(如:造訪、電訪、函訪、網訪)。
英文有些用Research Methods(研究方法),有些用 Methodology(方法論),不論中英文獻,表面上經常看不出差異。但就英文的原始意義而言,Research Methods(研究方法)表示採用一般公認的收集資料程序;用 Methodology(方法論),應表示對一般公認的收集資料程序,也提出了檢討與改進方案。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內容龐大,故另闢專門「研究方法/民調市調」系列講述。
第四章、研究發現/資料分析 Findings/ Data Analysis
本章亦可命名為:資料分析。
將收集到的資料整理、檢驗、統計、分析,最好以表格、圖形的方式輔助視覺表現。
在管理行為研究領域,資料分析幾乎必以統計方法為之。
分析的程序包括:對象(樣本)分析、測量工具(量表信度)分析、理論建構檢定與變項分析,含:整體分析(單變項分析)、交叉分析(雙變項分析)、進階理論模型建構(多變項分析)。
統計分析:統計分析內容龐大,故另闢專門「數學樂學/統計神掌」系列講述。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Conclusion and Future Study
本章主要包括2部分,結論:從「詮釋與辯難」的角度,對資料的意義作正反解釋,並說明研究的貢獻與重要性。
結論非常重要的是:必須與第一章研究目的完全、密切呼應。研究問題的每一項條目,均應在此相應回答。
當然,結論中也可能納入考驗過程中發現的新事實,結論的條目只能比研究問題的規畫多,不可比較少。
相當比例的學位論文,「研究目的」與「結論」並不適配、部分消失沒交代、甚至毫無關係,這就是研究「儀式」,是毫無追求科學知識精神的。
建議:則是檢討本研究的限制、發現的新問題、以及未來如何進一步改善等。
也有人建議本章分為多個小節,包括:結論、討論、貢獻、重要性、限制、未來、建議…等。統雄老師還是建議以論文規模斟酌,學術文章宜簡,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避免無話塞話。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最後,把所參考的文獻篇目以標準書目格式列在文末。如果沒有規定的格式,自己的格式必須一致。
從「參考文獻」的格式要件,大致可以看出作者到底有沒有「真正找資料、研究資料」,還是「抄資料、湊資料」。所以,國際的論文審查,第一步就是閱覽摘要、和書目格式審查。
其他章節
以上的結構項目及章節組織順序,是中外學術界大致公認的格式。規模大或是研究變項很多的研究,應列的項目宜求完整。項目的組織順序可視研究題目的需要,略為彈性地變更。但撰寫方式不宜與公認的格式相去太懸殊,一則違背產生知識的論理程序,二則顯示撰寫者對研究涉獵不足。
以上5章是國際學術界長期累積的經驗,不宜缺漏。
當然,依據論文規模或個別特殊性,章節名稱可以修改,章數也可以另增。
統雄老師注意到,國內有些論文有分「文獻研究」「過去研究成果」2章,觀察其內容,有些是重複、有些「文獻研究」是無關塞文、「過去研究成果」才是有關文獻。「文獻研究」本來就應該只包括「過去研究成果」,但國內論文長期有「無關塞文」、以量取勝的習慣,可能才造成這種現象。其他章節的增加,應仔細斟酌。
進一步的分享:用字遣詞
一般而言,學術文獻的結構和撰寫方式,不同學科之間應無不同。
學術文獻的資料應詳盡,文字應簡明。
寫作在遣詞用字方面,宜注意正俗字、與對錯字的問題。
正字如:計畫、答復、身分、家具、橋梁、舍我其誰…等。
俗字如:計劃、答覆、身份、傢俱、橋樑、捨我其誰…等。
正俗字沒有改變意思,但寫法不同。
對錯字則是會誤導表達者的真正意涵,譬如「大吃一驚」,如果寫成「大吃一斤」,那麼「斤」就是錯字、而「驚」才是對字。
統雄老師和大家討論分享各種問題的時候,常會遇到一種尷尬,就是許多「表面事件的異同」其實基於「深層思想的異同」。
統雄老師對學習的領悟是:多元學習、獨立好問,也包括了對人文素養的追求。但當前的教育制度、與人類較優先的天性是分流分科學習的、以背誦考試為標準的,容易形成以「社會相信」為依據,重功利、而輕素養。
這裡所談的「正俗字的問題」就是「人文素養」的一環,談學術論文寫作的文章很多,大概很少人會提出這個主題吧?
從「素養」-即文化、歷史、源流考證…的角度來看,字或詞的用法,在最早出現的時候,有其邏輯,按其原意使用,是為「正字」。
如「畫」是想像的圖象,而「劃」是用刀割開,故應為「計畫」;「復」是回應,而「覆」是壓蓋,當然應為「回復」;「分」是個別特質、而「份」是組成因素,可知應為「身分」…。
但字的寫法,也是「人類取用行為」的一種,有可能大家長期一起錯、而變成習慣,即形成「社會相信」,或是語言學上的約定俗成。使用者很少去「理性抉擇」,而跟著使用計劃、答覆、身份…的「集體行為」。
傢俱的字面意是:傢伙、俱來,實在應該算是錯字、錯詞。但強大的「社會相信」作用,使得人們不致想錯,而成為可通行的俗字。
中文特殊的書法藝術的刻意加形、變形,也會產生同意的新字,譬如「梁」本來已經有「木」了,但又加木而成「樑」;「舍」又加「手」,強調「拋棄」的視覺形象…等。由簡而繁的過程,原始的梁、舍應為正字,樑、拾不能算錯,也為俗字。
還有政治的扭曲,如臺灣與大陸的繁簡之爭、古代封建王朝避諱禁忌而使用代字…等,都會造成不符原始正意,但可接受的俗字。
所以從廣闊的關照看,用字有「正俗」的現象,而未必需以「對錯」褒貶。
但相當比例的人士,在學習認知的經驗中,可能從未接觸這樣的觀照。
統雄老師曾經投過中文論文,得到的評審意見只有1個:「錯別字太多」,也就是評審只識俗字,不識正字。
但是我又不願主動寫俗字,(被動使用是有的,譬如要填寫的公家表格,上面已經規定要寫「計劃」)所以有一陣子,只好加一行註腳:「本文如遇字有正俗、或繁簡兩體,從正、從簡。」真是畫蛇添足,自己也覺得無可奈何。
歷史上少數人發現事實的兩面,但多數人依據「社會相信」而從形象認定對錯,屢見不鮮。這其實是普遍人類行為的尷尬。
統雄老師坦誠的與各位分享,請自行斟酌取用。
注:本網站的2015年Html5改版,同時將內碼由big5 轉為Utf-8,竟然發現,網站上原來的詞:答復、身分、家具、橋梁、舍我其誰,竟被自動轉為:答覆、身份、傢俱、橋樑、捨我其誰。所以,轉碼器的正俗能力,也值得注意。 |





三、學術文獻的類型與格式要件應用範例
學術論文應強調言而有據,所以重視「引注」與「參考文獻/參考書目」,引注的對象應以具備特殊貢獻的學術文獻為主。
特定目的或學術文獻不足時,方可酌用非學術文獻。
工具書、教科書通常不視為符合論文中「參考文獻/參考書目」定義中之學術文獻。
學術文獻依媒體(出版)的型式,又可分作以下類型:
主類型 |
次類型 |
說明 |
圖書* |
別集(撰) |
一或多人所創作,第一作者的貢獻最重要。 |
|
總集(編) |
一或多人擔任編者,依特定主題,約集多人,或將多人在不同地方發表過的作品,集結成書。主要貢獻為作者,次要貢獻為編者。 |
期刊 |
|
固定期間出版之刊物,通常期間在「季」以上。主要貢獻為作者。 |
論文 |
單行本 |
包括特定目標的研討會論文、學位論文、委託研究論文、甚至未出版論文…等。 |
|
論文集 |
某些研討會則將論文彙編成集,如同總集。 |
網頁 |
|
內容同以上3類,但媒體型式為網頁。 |
非書 |
|
微縮影片、錄影帶、錄音帶、光碟、實物…等。 |
*圖書類型在我國傳統文獻研究中早有子分類名稱,但現在一般根據西文譯為「寫作的書」「編輯的書」,反而顯得累贅。
國際規範
國際上常用的文獻格式規範 (Form and Style)有: APA(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IEEE, Chicago…等,而各種期刊、學會、學術組織,也可能有自行定義的規範,但彼此均有大致相同之處。
範例
以下是一篇大學考試中心委託研究論文,僅標題、文獻研究章、與參考文獻部分的真實範例。
本篇講義先介紹結構與格式的規範,意涵與內容的作法將在「文獻研究法」另文介紹。
甄選公平程度檢定 決策支援系統的研究*(封面,略) 中英文摘要(略) 第一章、研究目的 Specific Objective(略) 第二章、文獻研究 Literature Review本研究的基礎包括2部分,第一、一般人對大學入學甄試公平程度現況的認知與態度為何?是否有必須改革與提升公平程度的必要? 第二、公平程度過去有何檢定方法?是否有可提升之處?是否有可以決策支援系統實施的方案? 第一節、甄試公平程度現況本研究者以「大學入學、甄試公平、甄選入學、推薦甄選、面試公平」等關鍵字,在「教育論文、心理與教育測驗、大專入學史料、TSCI論文、臺灣博碩士論文」資料庫中搜尋,計得38篇論文,再根據其內容,篩選出與本研究密切相關之論文計5篇,可反映甄試公平程度現況的認知與態度如下。 姚霞玲等 [3] 對「推薦甄選入學面試類型與其評量方式」的研究報告,指出大學教授中肯定面試各種優點的,約有67% ;但同時也有剛好一半 50% 的教授擔心面試會有「人情壓力」,也就是公平的問題。 蕭次融等 [6] 的「八十四學年度推薦甄選追蹤調查研究」,則發現一個有趣而又矛盾、對比的現象:在高中生方面,絕大部分學生認為甄選適於採用面試,但是相信、與不相信面試會公平的學生卻各半,甚至後者還略多。而在已獲甄選入學的推案生方面,也是絕大部分學生認為甄選適於採用面試,但是肯定面試公平性的學生卻只超過60% ,而超過4分之一的學生認為並不公平。 在學校的個案研究方面,任建葳等[1]在交通大學發現,已獲甄選入學的推案生,肯定甄試項目中筆試公平性的佔絕大多數;但懷疑面試、資料審查公平性的達到3分之一,憂慮小論文公平性的更近2分之一。郭旭崧[5] 針對陽明大學醫學系推案生所作的研究,也是絕大部分學生認為甄選適於採用面試,但是肯定、與否定面試公平性的學生又是各佔一半的情形。臺北師範學院的張玉成等[4],沒有區別甄試的項目,發現推案生同意甄試能公平選拔人才的有 78.12%,不同意的則為 21.87%。 前述各項研究結論可歸納如下表: 文獻研究摘要表
以上的資料綜合說明了:學生、老師都同意甄試採用面試的彈性,但也都憂慮其評審的公平。 進一步作統合分析(Meta-Analysis) [2] ,合計所有資料的數據,以標準化百分比分析,認為整體、或面試公平性有疑慮的達到近4成(38.7%),而且彼此差異不算大,這個數字已經到達必須面對的程度。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個案的研究對象,都是已經獲甄選入學的推案生、成功者,考量未獲入學的受試者、失敗者,從心理層面預測,懷疑甄試公平程度的比例可能更高。從唯一對高中生作的調查,認為不公平者比例便超過認為公平者,就可以作為佐證。 以上是各方面對評價甄試公平性的態度。那麼,各校系是否有因應處理公平的行為?如果有,處理的方式為何?甄試項目如果全部回歸筆試,可能失去了甄試的原意;如果維持面試,是否有能夠客觀上提高公平性的方案?這些就是本研究第二部分將探討的問題。 第二節、公平程度檢定方法與決策支援系統(略) 第三章、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s/ Methodology(略) 第四章、研究發現/資料分析 Findings(略)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Conclusion and Future Study(略) 參考書目 References[1]
任建葳、張鎮華;﹤八十四學年度推薦甄選追蹤調查研究:國立交通大學﹥;臺北: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大學入學考試中心之研究計畫報告 ; 1996 [3]姚霞玲、蕭次融、區雅倫、舒琮慧 ; ﹤推薦甄選入學面試類型與其評量方式﹥;臺北:學人 ; ch.3-5;
1995 -------------- *本研究曾接受大學考試中心研究補助,特此致謝。 |





四、引-引用文獻的規範與作法 Citation
引用的目的:
說明來源:區別「依據」與「創見」。如果文中的內容來自他人,應以引用方式說明,表現嚴謹。
交互參照 (Cross-reference):指引文中其他有關的部分。
1、引用格式
在內文引用,有2種引用法。
引第一作者,附年代或編號。
格式 1:人(年)(以 APA為基礎,常見管理、社會學科領域):
範例:
Kerr et al.(1982) 曾介紹電腦媒體傳播觀念。
格式 2:人 [編號](以 MLA為基礎所發展的IEEE格式,常見資訊、理工學科領域):
範例:
Kerr et al.[1]曾介紹電腦媒體傳播觀念。
引內容,括弧附作者、年代或編號。
範例:
根據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Systems一書(Kerr et al., 1982)
2、可引用長度
各組織規定未盡相同,從40字(國內)至500字(APA,2001)之間都有。
如果超過該出版組織的引用長度許可,便成為「轉載」,必須取得「轉載許可」,不然就視為「抄襲、剽竊」。
3、引用許可
目前屬於模糊見解,較嚴格的規範,是一定要取得引用許可。
但因實務上的可行性問題,一般會容許在以上「可引用長度」之內,即可自行引用。
五、注-註解的規範與作法 Note
註解的目的:題外申論:解釋、補充、批評、銘謝。
1、腳注 (即在同頁之下方,如前例 )
2、文(章節)後注
3、注的標示,可用符號或編號。
4、舊體例: ibid., loc. cit., op. cit. 因引注不分、且重複不便,建議盡量避免用。(唯有些人文學科仍常用)
六、參考文獻/參考書目的規範與作法
書目的目的:言而有據。有充分的資料基礎,不是即興之作。反映求真的過程。
包括書目「8+1」項格式要件。
文獻類型與書目格式的關係如下:
主類型 |
次類型 |
格式要件 |
圖書 |
別集(撰) |
1.4.5.6.7.8 |
|
總集(編) |
1.2.3.4.5.6.7.8總集引編者時,格式同別集 |
期刊 |
|
1.2.4.7.8 |
論文 |
單行本 |
同別集 |
|
論文集 |
同總集 |
網頁 |
|
1.2.5.8 |
非書* |
|
1.4.5.6.7.8 |
*CD、資料庫、錄音帶、錄影帶、實物…。
(一) 中文書目
1. [作者甲,乙,丙] [編者甲,乙,丙(編)] [譯者甲,乙,丙(譯)];
2. 主題:副題;
3. 在…(等)(編);
4. <主刊名:副刊名> [若論文集未另訂專門刊名,則以論文集名稱為刊名];
5. 出版發行地[(國,省,縣 )市 ] [網址] [媒體所在地 ]:
6. 出版發行者[媒體所有者];
7. [(篇,)章(,節)] [卷,期(,頁): 10-9] […論文(研究報告)] […論文集] [媒體位址]
8. [取得日:]年[,月,日] [n.d.] [a] / [n.d.] 表示 "no date",一般只能使用在網路文獻。
9. (附註:如得獎記錄、譯本來源、再製之網頁來源)
(二) 西文書目
1. [Author A姓,名, B名姓, C名姓 and/& D名姓] [Editor A姓,名,B名姓,C名姓 and/& D名姓(ed./eds.)] [Translator A姓,名,B名姓,C名姓 and/& D名姓(trans.)];
2. 主題:副題;["Article Title: Sub Article Title" for MLA & IEEE]
3. in…(et al.)(ed./eds.);
4. 主刊名:副刊名 / 主刊名:副刊名 [若論文集未另訂專門刊名,則以論文集名稱為刊名];
5. 出版發行地 [市(,州,國)] [URL] [媒體所在地]:
6. 出版發行者[媒體所有者];
7. [(part,) ch.] [vol.,no.(,p./pp.)):10-9] [paper/dissertation/thesis at…] [Proceedings of…] [媒體位址]
8. [Retrieved:]year[month, day][n.d][a] / [n.d.] 表示 "no date",一般只能使用在網路文獻。
9. (附註:如得獎記錄、譯本來源、再製之網頁來源)
(三) 符號注意與慎用事項
符號與分節號的意義
符號 |
意義 |
[] |
規則符號,表示條件狀況。 |
/ |
規則符號,表示選擇狀況。 |
() |
要件符號:表示可能、或可省略項目。 |
. |
要件符號:項目之間。如原始APA格式。/或使用英文縮寫時。 |
, |
要件符號:項目之內。某些格式規範也作為項目之間。 |
; |
要件符號:項目之間。某些格式規範,以區別項目之內。 |
: |
要件符號:題、刊、出版發行地、頁。 |
"" |
要件符號:MLA,IEEE 格式之題名也加注。 |
格式要件,圖書與期刊通常全部都會列在版權頁上,論文可能列在封面、或扉頁上。中文固然可以用「民國」紀元,但通常以西元為主。
出版發行者
保留主要名稱,省略通稱﹣如書局、出版社、 Publications, Inc.,...。
西文書版權頁上的出版資訊可能較多,包括:
出版發行 含 publish 單字,可能是 publisher, published by... 等。
其餘都不是,如:
打字完稿 typeset, composition
印刷 print, imprint
經銷 distribution
卷、期、頁
有卷、期時,頁可省,由冒號代替。
中文可用vol., no., p.
各項書目要件的順序、呈現細節:各出版單位可有不同,如 Harvard APA等。
出版單位如有規定,按規定;如無規定,自己必須統一,絕對不可各類格式雜陳!
(四) 文字、符號與段落處理
英文
注意大小寫
字首大寫。
冠詞、介詞,除為句首外,小寫。
介詞的闡述
APA: 要件使用標題式。
IEEE: 要件使用內文式。
字體
一般字體:中文:新細明(細明);
英文:Times New Roman
整齊線:齊頭尾。
參考文獻排列順序:(1)中文:筆畫(2)西文:字母
期刊如用簡稱,最後必須註明全名。
全半形
全半形在資訊處理 graphic mode 時代,已經不是問題,以下規範存參。
應使用半形
通常免斷字
字與字,字與符號之間應空格。
數字
常用半形,中文個位字可用全形。
常用阿拉伯字,而少用羅馬字。
標點符號
常用半形。
中文內文可用全形,參考文獻用半形。





七、介紹維護學術自律軟體
當前網路上有一些協助維護學術自律的軟體,主要是作「剽竊檢查」,有些也會提供拼字、文法、索引正確性…等服務。唯多數都要收費,或僅有部分免費。
plagramme
plagramme 讓使用者上傳文章,而後提供以下檢查項目的結果:
雷同(Similarity)率:與其他先行文章相同的百分比。
模仿(Paraphrase)率:可能改寫自其他先行文章的百分比。
不良引用(Bad Citation)率:引用錯誤的百分比。
疑為剽竊(Matches)數:與其他先行文章相同段落的數目。
以上這幾項是免費的,但如要知道各項目的細節,或增加以下功能:
線上即時修正。
著作權保護:亦即將本篇文章,作為「最原始文章」。
則必須另外收費。
grammarly
grammarly 是一個線上輔助寫作網站,也提供剽竊檢查,分頁在:
https://www.grammarly.com/plagiarism-checker
turnitin
turnitin 也是一個線上輔助寫作網站,但將一般作文與學術寫作分開,除提供剽竊檢查,還可以協助教師評分,其防剽竊的分頁在:
http://turnitin.com/en_us/resources/category/preventing-plagiarism
八、學術論文自動化範本
統雄老師特別提供學術論文自動化範本如連結,將以上學術論文的「格式要件(Form and Style)」,與「文獻研究」章,特別需要處理的部分,作成自動化範本,避免手工修改的繁複、困難、容易出錯。
九、介紹深入閱讀的書目/工具
各格式規範,歷年版次規定可能有變更,當前有個網站介紹主要3種規範:APA、MLA、Chicago,並提供產生器,網址在:
https://www.easybib.com/guides/
本節以下亦相當於本文的參考文獻,但 為了避免與文中範例衝突,不作交互參照。
(中文書目排列法:注音/漢語拼音序)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常用國字辨似;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m0001/biansz/c9.htm;1996
賴伯勇,網路文獻的引用初探;http://www.ntut.edu.tw/~twcheng/website quotation.htm; 2005
丘志威,吳定峰,陳炳輝(編譯);〈如何撰寫及發表科學論文〉;臺北:藝軒;2002(原著 Day, Robert A.)
謝寶煖;〈APA Style完全上手指南〉;臺北:文華:2001
Day, Robert A;. How to write and publish a scientific paper (3rd.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 Press; 1989
Cornell U.; Research Strategy and Process; http://www.library.cornell.edu/newhelp/res_strategy/citing/index.html, Retrieved: 2006-5-10
Gelfand, Harold., Charles J. Walker, &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Mastering APA style: Student's Workbook and Training Guide; Washington DC: APA; 2002
Gelfand, Harold &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Mastering APA Style; Student』s Workbook and Training Guide; Washington DC: APA; 2004
IEEE, "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 Proceedings Author Guidelines", http://conferences.cis.unisa.edu.au/2006/tabletop2006/IEEE/Format/instruct.htm, Retrieved 2009-7-3
Nicol, Adelheid A. M. & Penny M. Pexman; Displaying Your Findings: A Practical Guide for Creating Figures, Posters, and Presentations; Washington DC: APA; 2003
Nicol, Adelheid A. M. & Penny M. Pexman; Presenting Your Findings: A Practical Guide For Creating Tables; Washington DC: APA; 1999
Ohio State U.;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MLA) Citation Guide; http://www.lib.ohio-state.edu/sites/guides/mlagd.html, Retrieved: 2006-5-10
University of Portsmouth; Harvard APA; http://referencing.port.ac.uk/apa/index.html, Retrieved: 2009-1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