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選前邀請見證人/20年前的預測
我在2008年3月21日晚間,作完對總統選舉的預測研究。突然想起,在2004年一般人以為連宋會大贏時,我曾預測到陳水扁總統會以極少差距當選,同時將伴隨長期的紛爭。(記錄在「政大社科院政策論壇」)而在2004年選舉前1天,我曾經把預測告訴過清華大學桑慧敏教授,和世新大學葉至誠主秘。
所以,我就各寫了一封信向兩位報告我的預測,請他們再作一次見證。
我在信中也向2位報告:2008選舉的數字,我可能早在20餘年前就已經預測出來,我這次只是驗證而已。
結果我2008的預測誤差為 1.35%,是我所見到所有總統預測數據中,最接近事實的。
於是我又寫了一封信向他們致謝,並表達我的感想。以下是我的各封去函。
我預測模式修訂版的簡介在:7535 Voters Structure 。中文版網址是:
http://tx.liberal.ntu.edu.tw/~BlackPool/chinese.htm
桑教授、葉主秘好!
感謝2位兩度在總統選舉前夕,作我研究預測的見證人。
2008總統選舉,我向2位報告所預測的得票中心點為:
馬:謝 ﹦59.8 : 40.2
而事實為:
馬:謝 ﹦58.45 : 41.55
誤差為 1.35,是我所見到所有總統預測數據中,最接近事實的。
同時,也持續我近30年作選舉研究,不論單一或多席次選舉,誤差都較一般可見資料為小的成果。
更重要的,我在上封信中提到,這次選舉結果,似乎是我自1980年起從事選舉研究,陸續發現的「7-5-3-5」理論模式,所預測選舉行為將有一個長期循環的終點。
我在1983年體會出這個現象,1986年發表在「聯合月刊」,1994年更在「新新聞」指出這個預測模式可能會發生的重大事件:
1. 國民黨會萎縮。
2. 會形成3黨競爭。(後來發生在2000年)
3. 陳水扁會以微少差距勝出執政。(也發生在2000年)
4. 對於游離選票會擺盪的分析,也說明國民黨與民進黨得票之比會從約 60:40,此消彼長、再此長彼消,經1循環後,又回到60:40。(就是今年嗎?)
經過28年漫長驗證,證明全部發生屬實,也似乎完成了1個循環。而這個期間,又和中國歷史智慧:30年1循環,相當接近。
這個過程,我主要的學習心得有2:
1. 好的理論是穩定的:如果能夠有基礎的行為理論,人類的行為是可能預測的。
2. 好的方法是變動的:28年來,我注意到社會不斷的變動,每次預測完畢,都在思考新發生的問題,與可能的解決方法。當前的民意調查,比我在1983年在臺灣開創選舉研究時艱難千百倍。包括這次,都必須推出前所未有的新方法。
所以,我尤其必須感謝身為國際統計傑出學者的桑教授,我在過去10餘年間,不斷以我的新構想打攪她,請求她作我的審查與評論,更感謝極少數幾位國際統計大師級的學者,如Prof. Goldsman 等,肯認真檢視我的研究,提供我回饋與支持、甚至願意加入我的國際研究團隊。
但是,我的學習經驗,也讓我有幾項憂慮:
1. 我的理論與方法,與當前教科書顯然不同。而當前主流學術社群似乎以教科書為唯一框架。對於非框架的取向,似乎不願注意。這也是我主要發現都發表在所謂「非學術刊物」、研討會、和我自己研究網站的原因之一。
2. 在我向分配研究資源的人士請益經驗中,似乎感到行為研究領域中,部分研究者其實並不真的相信(或認知)自己從事的研究,似乎只是在作一項儀式,研究似乎是一個職業,而不是知識的探險。使得框架內外,要對話更增難度。
3. 研究好像愈來愈變成製造業,要比產量、要立竿見影、要速食文化,國科會還給過我「做1年就好了」的評論。似乎無視於人類行為的本質,就不是短期的。當前無數「做1年」的研究,真足以發掘基礎的行為知識嗎?現在,幾乎沒有任何支持長期研究的資源。長期研究者,必須孤寂的、漫長的、不斷四處張羅匍匐前進。難怪能夠堅持的長期研究者真是少呀!
敬頌道安。
統雄
敬請您再作一次見證
葉主秘好!
2004總統選舉前1天-319,我是全國唯一知道陳水扁會以極少差距當選、而臺灣將承受4年災難的調查者,而你是我唯二的證人之一。
另一位是清華大學桑慧敏教授(國際傑出研究獎得主),我們當天本來要見面討論一項統計問題,因為我發現這個狀況,取消見面而返校找校長報告,校長不在,我向您報告後而成為我的第二個證人。
這幾年來民意調查環境愈來愈艱困,我因應新的生態,又發展了創新的調查實驗方法。
現在是22日下午 1時許,我凌晨剛作完分析,所以,我請你第二次作證人,觀察我這次的實驗與預測是否可能又正確。
馬英九得票率:55.4 ~ 64.0
謝長廷得票率:44.6 ~ 36.0
但最可能的範圍可能是:
馬英九得票率:57.8 ~ 61.8
謝長廷得票率:42.2 ~ 38.2
如果回到
馬:謝 ﹦59.8 : 40.2 與其附近。
所反應的政治生態剛好回到:我發展了20年的「7-5-3-5」Adoption 模式-選舉行為預測的循環結果。
也就是說,我用了20年的時間,終於有可能證明「行為研究」是有相當成分的科學,而不僅是藝術。
而行為研究的1個周期在20年以上(按照我的模式約需30年才能走完全部周期),也顯示了和物質性研究的不同、與更困難的挑戰。
敬頌道安。
統雄
桑教授好!
2004總統選舉前1天-319,我是全國唯一知道陳水扁會以極少差距當選的調查者,而你是唯二的證人之一。
當天下午我們本來要見面,但我告訴你這個狀況後,取消見面而返校找校長,校長不在,主秘是我的第二個證人。
現在是凌晨 0:40 ,我剛作完分析,而且是因應愈來愈艱困的調查環境,所新發展的實驗方法。
所以,我請你第二次作證人,觀察我這次預測是否能又正確。
馬英九得票率:55.4 ~ 64.0
謝長廷得票率:44.6 ~ 36.0
但最可能的範圍可能是:
馬英九得票率:57.8 ~ 61.8
謝長廷得票率:42.2 ~ 38.2
如果回到
馬:謝 ﹦59.8 : 40.2 與其附近。
所反應的政治生態剛好回到:我發展了20年的「7-5-3-5」Adoption 模式-選舉行為預測的循環結果。
也就是說,我用了20年的時間,終於有可能證明「行為研究」是有相當成分的科學,而不僅是藝術。
而行為研究的1個周期在20年以上(按照我的模式約需30年才能走完全部周期),也顯示了和物質性研究的不同、與更困難的挑戰。
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