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可珍
〈我們的雜誌〉
七零年代後半期,「現代民歌」的興起,不論是在我國音樂發展史上和青年間都是一件大事。
這些有別於藝術歌曲、民謠小調、流行歌曲或搖滾樂的清新歌曲,不僅為廣大的青年學生提供另一類可供欣賞的音樂,和反省本土文化的機會;更為流行歌曲界注入許多新血輪,而大大提昇了歌曲的水準。
當年曾經實際參與民歌創作與演唱的歌手,如今都已步入社會,他們之中有的在為中國音樂默默耕耘;有的則在其他領域發揮所長。
當初他們如何參與民歌?有那些貢獻?回想過去一面念書,一面唱歌的日子,他們有那些反省?對日後的發展又有那些影響?
吳統雄―融合傳統與現代的民歌手
現在政大新聞研究所博士班深造,同時也是聯合報系資料中心副主任的吳統雄,也是開校園民歌風氣的先驅者。
民國六十二年在台大新落成的學生活動中心曾陸續舉辦過幾場演唱會,演出者大都以西洋民謠為主,吳統雄當時念台大中文系一年級,竟然卻是演唱會中少數唱中文歌曲的演唱者之一,也由於這種對比,而加深了他創作中文詩歌的期望。
家庭環境的限制,吳統雄在高中以前無法受正統的音樂訓練,但由於興趣所趨,他開始走另一條路來拓展自己的音樂領域。
念建中時他積極的參與合唱團、國樂社,學習歌唱和樂器演奏的技巧。上大學後,他一方面自修中國樂理;另一方面還到師大音樂系旁聽有關西方古典音樂的課程,後又結識精通爵士樂的翟黑山先生,並和他一起研究西洋流行音樂。
由於同時受到東西方音樂的洗禮,吳統雄創作的歌曲自能巧妙的融合傳統與現代。在耕莘實驗劇團時,便曾嘗試以「陌上桑」和「九歌」為題材,編寫歌劇。
大四這年是吳統雄大學生活中最忙碌和充實的一年。他在中廣和石之娜共同主持「歌之聲」節目,推廣民歌;又在大華晚報作一系列有關音樂的報導,還用吳橋的筆名寫「別」、「珍惜」等歌曲,其中用古詞改成的「如夢令」一度還是他的招牌歌呢!
這麼多的工作量已不是一般大學生所能負荷,吳統雄卻仍要為家計在西餐廰演唱、兼家教。
回憶起那段一天只睡四小時的日子,他表示要感謝當時許多的師長朋友給予他指引和鼓勵,以及感謝上蒼賜給他許多的考驗和挑戰,而且總不忘在考驗後賜給他幸運。
基於對音樂和文學的喜好,吳統雄在上大學前即已決定將來要投身於戲劇或新聞工作,因此大學四年的一切都在計畫,掌握之中。
「我清楚的知道自己真正喜歡的是音樂,而不只限於民歌;演唱是我發展性向的一個途徑,而不生活的全部。」他以堅定的語氣說。
大學畢業後因已在新聞單位中就業,所以他繼續向大眾傳播領域發展。當前正在聯合報資料中心服務。他曾陸續獲得模範記者獎;新聞局所頒贈的公共服務金鼎獎,以及曾虛白新聞學術獎。
聯合報資料中心主任梁雪郎稱讚他說:「即使將統雄放一大堆沙子裡,他仍會閃閃發光。」的確,吳統雄無論是在民歌、學術或新聞工作上的表現都是一樣的傑出。
在現代民歌的發展史上,吳統雄雖然就像一位過客,但卻曾留下短暫而燦爛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