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賀金鼎獎的新主人
聯合報 梁雪郎
〈聯合報系月刊;1984,期號亡佚,P:84-91
新聞局把今年的社會服務金鼎獎授給報系資料中心副主任吳統雄,報系內外都有實至名歸的感覺。作為統雄『左右鄰兵』,更加分享了他的榮譽,受到了他的激勵。
今年七月,趙玉老把統雄從專欄組調升為資料組副主任,轉換了他進報系後的工作型態。他的處境,好有一比,如同從衝鋒陷陣的「前瞻師」,調回一個後勤單位。
統雄帶著滿心喜悅,接受了玉老讓他從絢爛歸於平淡的要求,開始了他的新任務。
但是,雖然將統雄放在一大堆沙子裡,他仍會閃閃生光。進入資料中心後,統雄得意的事情接二連三,那是:
──社慶時獲得模範記者獎,為資料中心拿到唯一一項榮譽;
──考入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班深造,名列榜首;
──新聞局授予最佳社會服務金鼎獎。
每一件得意事,都是他以心血灌溉的結晶。對於資料中心而言,大家一再分享統雄的喜悅,雖然心中略有接木移花的掠美之感,但無形的激勵作用,為資料中心帶來盎然生意。
校園民歌 開風氣者
統雄是一位有先驅秉賦的人,從小至今,他經常在逆境中奮鬥,也經常搞出一些令人側目的成就。
譬如,在樂壇上一度轟轟烈烈過的校園民歌,現在在氣勢上雖已大不如前,但是在台灣地區音樂發展的歷史上,校園民歌有其輝煌的一頁;而且校園民歌的影響,雖然一時隱伏,卻是為另一回發光發熱作準備。統雄在校園民歌推到高潮的過程中,是開創者之一。
當統雄在推廣民歌中激流勇退後,音樂界肯定了他的地位和功績,名音樂節目主持人陶曉清在民國六十七年,為皇冠編的一本「三月走過」,對統雄做了這樣的評介:一度活躍在民歌樂壇的吳統雄,過去一年中,一直都隱身在幕後,默默地為推廣民歌工作,付出了極大的心血,也得到了極具意義的回饋。
雖然推廣民歌,和從事民歌創作、演唱,對民歌的發展,都具有相等的重要性,但是在遠離舞台一年之後,吳統雄認為,自己開始懷念著舞台上自己發音的境況。因此,吳統雄在今年伊始,就立下了一個志願,盼望能再度去登台,亮相,去演唱自己寫成的許許多多首現代民歌。
同時,吳統雄也希望,能把過去近八年的民歌工作成績,做一次總結,一方面給自己一個交代,同時也對現代民歌活動,交一次卷;不過,到底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作結,目前則仍然未有佳妙之巧方。
吳統雄在台大讀書的時候,讀的是中文,一個中文系的學生,怎會和民歌扯到一塊,是值得探究的問題。
生在高雄,長在台中,稍長又在中壢求學,而後負笈台北,吳統雄的求學生涯和童年,生活景況都不是很好。父親是一名捍衛疆土的將士,不可能有太裕厚的經濟,也不能讓吳統雄有太多的閒錢花費,因此,養成了他自小節儉的習慣,卻也讓他度過了平凡、平靜、安定而自求上進的求知年華。
從中壢中學到建國高中到台大,吳統雄在升學主義模式下的教育階段,可以說都過得十分順利,而在整個順利的升學過程中,吳統雄也不無遺憾。
這項遺憾,卻因吳統雄的善用,而造就成今日的他,使他在民歌發展過程中,站在一個滿重要的一環。
當他還很童稚的時候,生活環境中,根本不可能有音樂,也一直根本不能去接觸任何器樂訓練。一直到了高一,由中壢來到台北,一踏入建中校園,吳統雄就發現,校園內的風氣,和當初所生存的環境,截然不同。
在建中校園,很多課外活動都熱烈的展開,校園內許許多多的同學,不但會讀書,還會玩許多的活動,尤其是有不少的人,懂得玩西洋音樂;還有不少人,從小就受過器樂訓練,像學過小提琴,練過鋼琴。
但是吳統雄在接觸音樂活動之時,年紀已大,不再適合於從基礎學習器樂,何況不十分富裕的家庭環境,也不容許他花費太多的金錢,去從頭學習。
於是,吳統雄開始從另一條路上,去擴展自己喜愛的音樂領域,首先他參加合唱團,而且參加建中國樂社,去接受音樂的薰陶。
此外,他也開始很廣泛的閱讀有關音樂活動的書籍,也開始去自修一些作曲理論和樂理。
在閱讀的歷程裡,吳統雄發現早期的希臘民族的教育方式,一直就很著重於音樂和體育,而且在中外歷史上,也可以發現,一個重視音樂和體育的民族,一定是比較健康、健全的民族。基於這樣的體認,吳統雄就更醉心於音樂的陶冶。
前頭說過,器樂訓練對他來說是太貴且又太晚了,因此他想到創作,因為創作樂曲是不用太多錢,且永遠不會太晚的工作。就這樣一邊閱讀,一邊作曲,吳統雄的第一首曲子,就在高一時寫成了。當時用什麼名稱作為歌名,早已忘懷,只是後來曾把這首七分之八拍子的樂曲,改寫成目前頗為人知悉的『夏日一把花』。
那時節,創作力倒很豐富,不過因為才起步,所寫成的曲子,程度不高,而且有不少是十分膚淺的。
大一那年,台大舉行了一場民謠演唱會,吳統雄是被邀上台演唱的一員,足見吳統雄高中三年的作曲生涯,也在同學輩中,獲得認知,也得到部分同學的激賞。
民國六十三年的這一場演唱會,使得吳統雄有一個很深的感慨,而加深了其創作慾望。這場民謠演唱會,從頭到尾,竟然只出現了鮮少的幾首中文歌。不但台大校園如此,其他大專院校的校園也都如此。
吳統雄在發現中文歌沒人唱,且沒有人努力去作中文新曲的時候,就開始更努力地去走他的創作的路。
而這個演唱會不久,楊弦的作品發表會發表了楊弦的新作,引起了廣泛的注意,而且『現代中國民歌』的發展也風起雲湧,形成一種難以遏阻的洪潮,不少新聲、新歌,在校園中流傳,甚且流傳到社會。
到了吳統雄大四畢業前,他又應邀參加一次台大校園內的演唱會,已發現全部演唱歌曲,都是中文的老歌、新歌、新曲、古調,四年之內,民歌的發展,真的就達到了高潮。
吳統雄在這個時候,發覺當初自己走的路真的沒錯,問題是所創作、所聽到的新歌、新曲,都還不夠圓渾成熟,而且參加的人,到底還是十分有限。
在大四的這個年裡,吳統雄和石元娜,接了中廣的『歌之聲』節目,開始做起推廣的工作,而洪健全文化基金會所出版的唱片,也收錄了他自彈自唱的民歌『華靈廟』、『墟』和其他歌曲。
在中廣主持節目之際,吳統雄同時也在書評書目工作,並且還參加耕莘實驗劇團工作。
到了民國六十六年,吳統雄碰到了一個很妙的機運,那時候,大華晚報的李小萱,正在從事一項有關音樂方面的系列報導,而且做了十分廣泛的訪談,吳統雄就是他訪談的對象之一。
在經過一連串的會談之後,李小萱發現吳統雄對音樂工作的喜愛,也發現吳統雄對音樂認識的醇厚。於是向報社推荐,由吳統雄去擔任那項音樂系列工作的訪問工作,而吳統雄也就進入了大華晚報。
在大華晚報工作的時候,吳統雄是很認真的,因為那個系列的音樂採訪工作,有很好的成績,也有很好的反應,終於報社將之闢成一個專刊,每個星期定期出版一次,而由吳統雄擔任主編和策劃。
吳統雄接下這項編務之後,就用吳橋的筆名,開始耕耘他的『歌之頁』,而展開了推廣民歌的工作。
事實上,在吳統雄用吳橋之名編起『歌之頁』之前,他就寫成了不少好歌,像『別』、『珍惜』、『旅人之歌』。同時他的『如夢令』、『章台柳』也都獲得青年朋友的喜愛,其中由古詞改成的歌『如夢令』一度還是吳統雄的招牌歌哩!
由於在耕莘實驗劇團工作,吳統雄也開始編寫歌劇,在他手上有二套,一套『陌上桑』已完成,可惜還未正式上演。另一套『九歌』,是一楚辭『九歌』引來的,已寫了一部份。
不過在寫了一部份之後,吳統雄發覺,像『九歌』這樣的原詞,不易讓人理解,因此正著手改寫歌詞,企望用簡單的語詞來表達『九歌』所表現的中國南方人的文化和宇宙觀。
一年間吳統雄不曾再公開演唱,他默默地在反省,在做推廣民歌的工作,為他所將要踏出的第二步,做奠基的工作。
因此,可以相信的是,吳統雄再出發,將會是一個全新的面貌。
讀畢這篇評介文字,對於統雄的民歌「生涯」,當有一番了解;而從他推動這項活動的經過,也多少可看的初一種先驅秉賦的發揮。
數據調查的實踐者
今年夏天,統雄到資料中心上班後不久,我們為資料中心自動化的規劃問題,到政大向徐佳士先生請益,在諸般話題告一段落之後,徐先生對統雄說,「你真不容易,出身詩詞歌賦的中國文學系,卻把電化數據運用得圓熟精純,現在又將把資料管理進一步帶到科學化的境界,其中的曲折超越,真是難以想像。」
徐先生對他及門弟子的這一番話並沒有「溢美」之詞。統雄對於各種調查工具的運用,歷來是一位有心人。早在民國六十五年,他就在台大校刊發表過一項「台大文法科系畢業女生在社會上的表現」的調查報告。於今重提這件幾近十年前的舊事,統雄謙稱他這項破題兒第一遭的數據運用並不成熟,因此他在一般人面前已不願再講。縱然他所說非假,但他敲開了這扇大門,推動了風氣。
說統雄是「數量方法」的有心人,也有他的「自道」,在他的自傳中,有一段他這樣寫:「在社會科學研究中,我的研究興趣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尤其偏重「數量方法」,也就是討論解決社會問題時,如何由思考的方法改為實證的方法。其中主要的小成績是「電話調查:理論與方法」一書(已通過聯經出版社公司審查,即將出版),討論如何使用電子化設備:電話、電腦等,進行調查研究。另外發表相關論文「抽樣調查的信度與效度」「心理測量方法」等九篇。
第二是「政治傳播」,尤其偏重研究傳播現象與選舉的行為的關連,並自六十九年起,在四次全國性選舉中,均針對不同主題進行系列研究,總共發表研究報告二十七篇。這類研究的終極目標,是期望發展出一套預測選舉結果較為可靠的方法。
第三是「電子科技在傳播事業上的應用」,如對「聯合報資料中心自動化」的系統分析及規劃等。目前仍有若干項相關的研究正在執行中。這類研究的終極目標,是發展一種嶄新的媒體---綜合報紙、電視和電腦特質的媒體---電讀扃路。
另外,我曾隨楊國樞教授、鄭心雄教授等,針對一般社會問題,合作過八項學術研究。
由前述「自道」,該不難想到時常「跑電腦」的統雄,不僅有理想抱負,而且踐履篤實。新聞局的評審專家肯定統雄在這方面的成就,證明他們能欣賞新猷,證明他們慧眼識人。
將為報社貢獻更多
統雄從「前瞻部隊」調到後勤單位來,對於持有「沒有資料室也可以出報」觀念的人,不免喫驚。但如果知道統雄到資料中心後所做的,以及將做的許多工作,就會感覺到報社當局從成立資料中心使人力物力統合運用,到進一步規劃資料中心自動化,並使調查業務隨著統雄進入資料中心,一項接著一項,都代表著報社要編務進步的用心,是全面性的、不懷偏執成見的。一個有先驅秉賦的人,到處能使人肯定他的貢獻。統雄帶領著他的「調查族」的許多年輕朋友,為資料中心、為社會都做出了貢獻。
金鼎獎頒獎之日,行見有一番盛況,統雄內心難免叨念,「平日我以聯合報為榮,今日聯合報以我為榮。」這一座金鼎到手,使他對於以實證方法討論解決社會問題的理念得到了迴響,自然會使他的信心更加堅定。
台灣地區的民主化、現代化已邁出了步伐,調查數據是走向民主和現代的觸鬚。當年胡適之高喊拿證據來,調查和數據應該是形成證據的一項工具。在迎接多元社會到來得時際,統雄先邁出了一部,光明前程,勉乎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