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大選的選民結構密碼
73237: Voters Structure Code
for Presidential Election 2016
本文摘要版,刊中國時報
2016選民結構密碼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120000529-260109
本次選前民調沒有重大爭議,反映大眾都認為選舉結果可預期。就「結果論」而言,勝負果如預期;但在「過程論」上,則產生了多項啟示。
本團隊自1983開創臺灣電話民調,又於1999年起加入網路大數據分析,根據30年來發現的選民結構參數,與近14個月的每日網路探勘內容分析(analytics),發現2016大選有以下重點:
一、 「53237選民結構」更趨穩定。
二、 「深藍大於深綠」逐漸轉為「深綠大於深藍」且意涵發生變遷。
三、
總統得票率的結構分析,對蔡總統與國民黨的啟示。
「53237選民結構」是指:若選民共有20人,可分為5種型態:(1)與(2)的意識型態相反群、(3)可變群、(4)搖擺群、(5)疏離群。以百分比說明分別為25%,15%,10%,15%與35%。
其中(1)與(2)因「意識型態+利益」,會永遠站在自己的立場,形成對立的兩端,即當前的深綠與深藍。
可變群依據候選人的形象而投票,搖擺群採西瓜偎大邊式投票。這兩群可能在不同選舉中,投給不同的政黨。可變群必須親身接觸候選人本人,搖擺群則會因媒體宣傳與人際關係而改變。兩者都不易在8周內改變,但如果密集接受單一資訊2年以上,非常容易改變。
以上總共13人是會主動投票的選民,其餘(疏離群
7人中的2至3人可能會被動投票,而有4人(20%),除非發生嚴重危己的危機事件,不投票。這也是大型選舉,正常投票率在65%至80%之間的原因。
「獨」的意涵,不如「省籍意識」更為精確
30年前深藍大於深綠,經過一世代的生命生息作用,上下易位,這也是「天然獨」的理論基礎,唯「獨」的意涵,不如「省籍意識」更為精確。
選舉最大的區別力量,就是意識型態,在先進國家如美英,意識型態通常與「公共政策」結合,爭議性沒有太大,此為選舉是政權移轉、成本最小的理由。
而在阿拉伯新興民主國家、二次戰前的德國,意識型態卻與「族群身分」結合,選後易引起更嚴重的撕裂、互相傷害。這也是在經濟不振、不均衡地區,不適合選舉制度的理論依據。
臺灣恰好介於兩者之間,近年藍綠差異的內容,雖已出現公共政策,如能源、死刑、多元成家等,仍然混合著「省籍意識」為本質、演化出來的假性統獨意識。
當前除了統一黨所獲選票,代表約1%的急統外,其餘「深藍」的意涵已變遷為「中華民國為主權獨立國家、與大陸在歷史與血緣上不可分割、在經濟與文化上應密切交流;兩岸關係視未來發展而定。」也就是「華獨」。這是一種自立自強的獨立,強調在地奉獻、創造發展的投入,也就是自由與民主成果的自信展現。
以上的主張,如果只把第一句的「中華民國」,改成「臺灣」,就是淺綠。但是,「深綠」則糾纏了較多「臺灣人當家作主」的情結,發展成反中、仇中情緒,以及因此流露出歧視外省人的氛圍。
30年來研究有個一致發現,有省籍意識的是選民。重量級候選人從黨外時代起,並不反中。蔡總統與時代力量各當選人,都有家族夥伴、直系親屬在大陸發展事業,可知也不實質反中,候選人只是把選民的省籍意識運用為競選手段。
同時發現家庭成員不投給同一候選人,比例逐漸升高,且夫妻不同多於親子。反映跨省籍聯姻很普遍,省籍意識的心理影響大於行動排斥。
蔡總統的得票結構
蔡總統的得票結構除了2012的基本票外,新增出來的有2塊,其一是在2014已經出現的媒體影響票,亦即2012年後媒體愈趨一色化,誘導2%選民轉向,造成的效應則加倍,約40萬票。
其二是首投族票,民進黨和國民黨在首投族的獲票率,是70比30,除了世代生息外,也因為民進黨提供了較充分便利的返鄉投票服務。
國民黨繼2014後,繼續輸在「泛藍」的迷思,泛藍不是藍,而是會投給好形象的輕疏離群,如果沒有這樣的人,他們不投。連續2次大型選舉,減除廢票,投票率都是探底的65%。國民黨失去了8-15%固有選民,主要理由是:缺乏正當性的提名程序,以及不當的不分區名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