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至今的選民行為分析
摘要刊中國時報 2015/10/16
時論─洪秀柱的網路支持度被忽視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016000488-260109
本研究團隊自2012至今,採用追蹤調查與網路大數據分析,發現選民投票行為有以下重大變遷:
第一、泛藍自2012的勝局轉變為2014迄今的低迷,主因是支持者不投票,次因是「搖擺群」的偏向。
第二、官方網路支持系統,蔡英文勝出洪秀柱;但非官方網路支持生態,洪秀柱壓倒勝蔡英文。
第三、媒體與單次式民調,會製造重大誤導。
2012為總統與中央選舉投票率為百分之74,國民黨勝百分之6。
2014縣市長選舉投票率為百分之65,民進黨勝百分之7。但距縣市長選舉歷史平均之73,最高80,有百分之8至15的選民不投票。
本團隊對臺灣近40年的投票研究,發現一個相當穩定的「53237選民結構」,亦即有5類選民,會因為不同的因素而投票。
若共有20選民,其中約有5人為純綠選民,約3人是純藍選民,屬於意識型態投票,一定依顏色而投。
一般所謂的「中間選民」,其實可分為2群,一群是約2人的「可變群」,依據候選人的形象而投票。另一群為約3人的「搖擺群」,採西瓜偎大邊式投票,投給媒體與人際網絡支持較多的候選人。這2群可能在不同選舉中,投給不同的政黨,唯前者為主動,後者較為被動。
人數最多的是20人中,約7人的疏離群,除非發生對自己、或對國家有明顯危機的鄰近事件,則不投票。由於長期以來,國民黨較能表現「穩定安全」的形象,所以,疏離群如果投票,投給國民黨的趨勢較高,也是所謂「泛藍」的主體。但這群人如果沒有強烈理由要「救國民黨」,或有「民進黨再搞也不過如此」的心理,不會去投票。
我們將2012、與2014的投票行為,分析到各都市縣的區鄉資料,發現2個結構變遷的事證:
至少有百分之8以上的泛藍在2014不投票,由於泛綠所贏為7,泛藍如果當時全部投票,甚至可以小贏。
減除投票率因素,民進黨2014比2012得票淨增百分之4,多半都是贏自「搖擺群」,亦即在結構上只有百分之2的選民倒戈,卻造成形象上的大崩盤。
我們按照時間序列分析蔡英文、洪秀柱的臉書與網路社團的支持行為。
在官方網路支持系統與網路資源上,蔡英文擁有是洪秀柱的4倍以上,蔡的網路經營超過十年,其優勢是非常自然的。
但網路支持日增率,洪秀柱是蔡英文的9倍以上。
為助選而成立的新網路社團,挺柱的、是挺英的4倍以上。
而非政黨色彩的舊網路政論社團,幾乎一面倒較傾向挺柱。
洪秀柱進入網路短暫,據悉其團隊從未投入資源開發。洪的支持應全部是民間自發的潛能量,超過所有藍軍人物,甚至馬總統,但洪團隊也沒有整合支持力量與發揮效益。
洪秀柱的潛能為何沒有被社會看到?主因就是媒體與電話民調。
近8年,黨政軍退出媒體的法律配套沒有落實,造成媒體快速單色化。在長期單一洗腦式宣傳下,個人社會圈較小的人,終於會被媒體同化,只不過2%的人改變選擇,足以造成「少數決定全局」的結果。
本團隊雖是臺灣第一個導入電話調查者,卻要提出警示:由於行動電話取代市內電話、無法一次找到代表性樣本…等多因素,電話調查已非有效反映民意的工具。在2012年選舉,民進黨自己委託的5家民調,全部認為蔡要贏百分之10,結果輸7。
兩黨未來在應用上,均應調整預測的方法,據以上具體的事實,民調可能有百分之17以上的誤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