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路內容的製作與呈現類型
Web網站與網路社群建置實務
網站的設計與管理「模式」,可分為「概念模式」與「實體模式」2類。
「概念模式」係指網站的功能、使用者與管理者之間的行為方式與互動內涵。
「實體模式」則是指在伺服器上如何建置網站,網站間的導覽如何設計與管理。
概念模式
輻射型模式
一般網站設計與管理的概念模式,又可歸納為2型,第一是「輻射型」模式,如圖1。
網站管理者係經由網站與所有的使用者形成「一對多」的溝通,所有的功能、服務、與資訊內容,均由網站管理者提供。
但是在事實層面上,由於任何個人、或少數網站管理者,都不可能精通所有的資訊類別,除非有極為龐大的組織與人力作後盾,網站資訊的更新很容易停滯,內容深度也很容易流於淺薄。
網路社群與Web 2.0模式
本社建議的「網路社群」在設計與管理概念模式上,則是「群組聯集與交集的整合型」模式,如圖2。
網路社群模式強調將網站的「系統功能」與「資訊內容」分開,網站管理者僅負責前者,而依據資訊內容的類別,分作許多「群組(或稱分社)」,由「外在」具備相關專長的人員來管理。每個群組吸引不同興趣、性向的使用者,彼此可互有交集之處,所有群組的聯集,化點成面,就成為整體性的社群。
由於「群組管理者」的重點工作是輔導群組主題,不必精通資訊與網路開發工具,因此,網站管理者必須提供親和易用的群組管理介面,以促進社群的溝通與成長。
一個社群必須包含:共同的興趣與目標、群體(包括成員、與擔任服務管理的社掌)、資源、和活動(協調、服務、成長)。
各個群組(分社)是屬於平行結合的關係,而非上下從屬的關係。所以每一個分社的管理者稱為「社掌」-強調其協調與服務的職掌。
「網路社群」模式的興起本文作者吳統雄於1997年在國內公開發表了「網路社群模式」(吳統雄、陳育亮;建構「金蟠桃連線」網路服務的研究;〈第六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銘傳; p:290-7; 1997a),再於2000年在國外發表。(Gold Peach Web Community 2000: A Research on Developing Web-Based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在吳統雄2000年的發表之前,英文中已有網路社群 (Web Community)的詞彙,如 geocities,不過當時係指「同類主題、共同展示」,像是部落格的前身,分類功能較強,與吳統雄強調「分享合作」並不一樣。 2004年Tim O'Reilly 用Web 2.0一詞,描述相同的「網路社群模式」概念,一時蔚為風潮。 (註:此亦可視為 Stigler's law 的一個例證) |
相對於輻射型管理,社群型管理強調以下各項特徵:
共同目標:興趣、活動、任務…等。
彼此更密切的成員:擁有共同目標的群體。
交流分享:彼此有互動性的行為,分享資源、成果等。
合作成長:形成有機體,有協調者(召集人)或協調機制,協助社群發展。
網路社群模式應用範例
網路社群模式可以突破空間限制,舉一應用範例如下。
兩代風華:時代與青年
兩代風華:時代與青年是由臺灣大學與世新大學修習網路相關課程,基於網路社群模式,共同設計開發的網站,也是展示網路合作的範例。
實體模式
對網路社群而言,是由許多網站結合而成的。這些網站間的關係可以是「主從」的,亦即有一個主網站、入口網站(術語為根網站 Root Web),下屬子網站,甚至可以好幾層。關係也可以是「平行」的,各網站是不相隸屬的。
因此,在建置時,其實體模式也可以分為2類:階層模式、關聯模式。
階層模式
階層模式就是使用者所看到的網站主從關係,和伺服器上的硬體配置相同。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建置方便、權限管理與階層式授權容易。
這種模式適合的社群性質為:
-需要高的中央管理能力。
-對子網站有高的監察與控管需求。
-對各子網站的呈現風格有一致性要求,同時易於同步更新或改變。
一般的商業社群多半採用這種模式。
關聯模式
關聯模式就是網站的虛擬架構,亦即使用者所看到的階層,並不存在於伺服器上,甚至不存在同一臺電腦、同一間電腦房內。各網站之間是由「關聯物件」所連結,包括:虛擬目錄、更改導向的script 語言、或是具備轉向 Meta標籤的網頁等。雖然網路社群經常也會有一個虛擬的入口網站,但不一定是伺服器實體上的最上一層。
關聯模式的優點是發展強調自由的合作活動,達成較具彈性的任務,適用於:
-分散式管理的應用。
-不需要對子網站嚴格監察與控管。
-鼓勵各子網站的呈現風格多元化、多樣化,不必同步更新或改變。
這種模式宜於一般社團、非職業性同好、實驗性質的網路活動,以及非營利性組織。
更進一步的資料在「網路內容設計:結構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