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導覽列 Close Menu
數位文創
English
吳統雄
數位美學
電子書
數位視覺
優化網站
微電影
數位文創管理
大學青年網誌
研究目錄
教學課程頁
討論區目錄
站務與協助
☰
More
社群地圖
社群新聞
│吳統雄
履歷
研究
教學
服務
榮譽
│社科
第1類知識
第2類知識
第3類知識
研究方法
統計/多變項分析
投票行為與選舉預測
53237 選民結構
人類取用行為新典範
取用行為國際研究團隊
│資管
管理學‧經濟學
貨幣主義
數位貨幣‧投資行為
資訊系統開發
電子商務
網路教育
數位電視
產學合作
就業進修‧甄選必勝
│文創
數位美學/數位文創導論
數位出版/電子書
視覺設計
優化網站
數位視訊/微電影
數位文創管理
大學青年‧網路雜誌
│電音
統雄 數位音樂作品選
我,被禁唱的民歌手
數位音樂創作教學
統雄的音樂知識美學
歡迎聽歌.點歌.下載樂譜
│人文
公共評論
法律評論
社會評論
教育文化傳媒評論
科技科普評論
美語樂學
文學創作
萬象現代(NBA)
資訊社會
幽默人生
統雄樂水
當代實用美術/視覺設計/繪圖美工基礎 1

色彩色塊為導向的創作流派
Color Structures Centered Stream

Contemporary Practical Arts  and Visual Design 1

實用與藝術並存的創作

現實與理想相輔的學習

在學院中教學不一定必須陽春白雪,學習藝術與設計,如果能發揮創作熱情,又能維持生計,實屬一舉兩得,學習成果充分生活化。

中華繪畫的基礎風格,分作工筆(寫實)、寫意(造境)2 大類。西方繪畫在古典時代以前,以寫實為主流,強調素描、透視等需長時間磨練的硬技法。但在照像術興起後,繪畫的寫實需求降低,寫意性、抽象性風格反而大為興盛。在網路時代後,素人級、即硬技法門檻較低的業餘畫家,也獲得了眾多發表的機會;加上數位美術工具,使得創作者在強調寫意、創意上,更容易發揮。

所以本系列的創作研究、教學,將以「寫意風格」、也是當代實用美術/視覺設計/繪圖美工的核心風格為主要對象。但並沒有輕視寫實作品、精純畫 Sublime Artists 的價值、與對人類心靈的啟發。同時,許多職業寫意、實用美術家的硬技法底子,也非常厚實。寫實與寫意,只是大方向的區別,表現上可有相當的重疊,並不能截然畫分。

當代實用美術/視覺設計/繪圖美工

﹦色彩色塊+幾何象徵+複合媒材

實用,也就是有商業價值。當代的商業美術設計,有幾項特點:強調色彩/色塊結構,造型幾何化、歐普化、象徵化、圖示化(與視覺識別系統設計領域結合),創作技術與媒材複合化。相應繪圖/美工手繪、自由的特性,足以作為後者的創作基礎理念。


以色彩色塊為導向的創作流派

Color Structures Centered Stream

19世紀末期西方,對古典藝術強調具象與細節的理念,出現了反動思維,而逐漸形成了「以色彩/色塊為導向 Color Structures Centered Stream」的創作與設計流派。

用中華傳統智慧分析,西方古典藝術的核心是「工筆」,而色彩色塊為導向的核心則是「寫意」,在技法上有相當大的不同。

西方以色彩色塊為導向的流派,按發展時序包括:

印象派 Impressionism
後印象派 Post-Impressionism
前印象派 Preface to Impressionism
新印象派 Neo-impressionism
表現主義 Expressionnisme
野獸派 Les Fauves
抽象表現主義 Abstract Expressionism

印象·日出

印象派 Impressionism

斷代古典藝術與現代藝術

印象派(Impressionism)是1860年代法國開展的一種藝術運動或一種畫風,命名源自於莫內(Claude Monet, 1840 – 1926)於1874年的畫作《印象·日出》(如上圖),其他著名的藝術家還有馬內(Édouard Manet)、竇加(Edgar Degas)、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等,在19世紀最後三十年,成為法國藝術的主流,並影響到整個歐美畫壇。

莫內(Claude Monet)/《印象·日出》:創意就是「與眾不同」

不過,創意就是「與眾不同」,現在被尊為印象派(Impressionism)開山祖師的莫內(Claude Monet),生涯之初,並不被主流業界認同,生活非常艱困,被列入「10位艱困的『名』畫家」之一。再次證明不分領域,人類具備「反創新的本性」,以及「真正創新就是與眾不同」,亦即不容易出場就被喊好。其次,當時「傳播通道」有限、狹窄,限制了被可能認同者接觸的機會。

印象派畫作常見的特色,是著重光影的改變,也反映了「科技與人文藝術互動」的實證。

本「數位色彩系列」對色彩理論方面的探討,源於19世紀物理科學的發展,這些對光和色的 研究成果,對畫家有很大的啟發。

他們為求得真實和鮮明的色彩效果,開始採用以色塊、色線或色點並置的手法描繪對象。如紅色和藍色並置而得到明亮的紫色。這樣印象派畫家的畫面一下子變得格外鮮艷明亮,展現出光和色的無窮魅力。

又如,過去認為陰影只是棕色或黑色,無什麼色彩可言,當用光源色和環境色的科學觀念觀察對象時,發現陰影受到反射和周圍環境色彩的影響,也呈現出豐富的色彩,而且陰影常與光源色的冷暖呈相反的色性,也就是本文對「配色互補律」的闡述,這些認識促使印象派畫家更大膽地使用顏色。

同時,19世紀1820年代照相術的產生,是科技對繪畫藝術行為互動的又一個實證。

從前,繪畫承擔著記錄形象的重要任務,隨著照相術的普及,繪畫藝術已失去了寫實的優勢,這種危機感促使藝術家不僅放棄了寫實的古典畫法,乾脆忽視對象的形和輪廓,轉而尋找簡化形象、強調個人觀察意涵的新途徑。

印象派追求光的描寫,把畫架從室內搬到戶外,在野外作畫,因此又稱為外光派。


後印象派 Post-Impressionism

後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是由塞尚(Paul Cézanne)開創,在思想上與印象派無大差異,但在技法上強調大膽採用平面的鮮明色調,重視「點、線、面」色塊的表現,以流露主觀感情與個性。他們認為色彩是逐漸過渡的,所以用一個個色點堆砌,即使是一片藍天,也要用各種藍色色點堆積。梵谷、高更、羅特列克等,就是後印象派的代表人物。

印象派和後印象派的作品,一般認為是斷代古典藝術與現代藝術的里程碑。


前印象派 Preface to Impressionism

威廉·特納(William Turner)/《被拖去解體的戰艦無畏號》

光影即是色彩 Light is therefore colour 

The Fighting Temeraire. 1839, by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在此,插敘一下坊間常忽略的前印象派 (Preface to Impressionism),它並不是在美術史上存在的流派團體,而是對由古典藝術到現代藝術之間的過渡性創作。

西方藝術史經常以歐洲大陸為主流,統雄老師也趁此介紹一下島嶼英國的重要作品。

約瑟夫·瑪羅德·威廉·特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1851)英國畫家,在18世紀歷史畫為主流的畫壇上,其作品並不受重視,但在現代則公認他銜接了浪漫主義與後期的印象派繪畫,可稱之為前印象派 (Preface to Impressionism)。

威廉.特納被稱為「光之畫家 "the painter of light,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被拖去解體的戰艦無畏號(The Fighting Temeraire)》(如圖),他將油畫畫得更為透明,用淺層顏色表現純淨的光線效果,模糊化物體的輪廓,而強調緊張的色調和瞬息的光影。史上記載,莫奈曾經相當仔細地研究過他的技法,比照莫內(Claude Monet)的《印象·日出》,在畫境(意涵)與畫技(結構)上,兩者確實有連通之處。 

2005年,由BBC發起的公眾投票中,他的《被拖去解體的戰艦無畏號》被選為「英國最偉大的畫作」。

英格蘭銀行於2016起,推出新一代「塑膠鈔票」,其中 £20 鈔票的人物由公民提名,結果威廉.特納獲選,而訂於2020年發行。鈔票上有他的畫像與代表作《無畏號》,並配上他的名言: 光影即是色彩 (Light is therefore colour)  。


新印象派 Neo-impressionism 

新印象派(Neo-impressionism)是由法國畫家喬治·秀拉 (Georges-Pierre Seurat 1859 – 1891) 在1884年左右引發的藝術運動。

秀拉基於當時對色彩科學研究的進步成果,不再在調色盤上調色、在畫布上作色塊;而改以幾種基本原色的小點為繪畫單位,以形成映入我們眼中的光色,遠看才會形成具象物體,故也被稱為「點描派」。這種技法必須精心計算、筆觸具規律性,而成果具裝飾風。

統雄老師相當喜歡秀拉的作品,但其技法其實應歸類為「工筆」、並非「寫意」,雖重視「印象派」的色彩,但用色點而非色塊、目的是「更寫實」,創作目標與方法均相反,故在此不多介述。

秀拉在1886年首次展出他最著名的作品《大碗島的星期日下午》(A Sunday Afternoon on the Island of la Grande Jatte),獲得壓倒性的負面評價,被譏笑為「瘋人院」和「醜斃了」。與莫內等先行者相同,一再證明不分領域,人類具備「反創新的本性」,以及「真正創新就是與眾不同」,亦即不容易出場就被喊好。在科學領域,是一部以「反創新」為基調的科學史,在藝術領域也完全相同。

A Sunday Afternoon on the Island of la Grande Jatte


The Scream by Edvard Munch

表現主義 Expressionnisme

色塊+意涵、結構抽象化

Edvard Munch/《吶喊 The Scream》:感覺是什麼

表現主義(Expressionnisme)是20世紀初流行於法國、德國、奧地利、北歐和俄羅斯的文學和藝術流派,由1901年法國「非主流畫家 Obscure Artist」朱利安·奧古斯特·埃爾韋(Julien-Auguste Hervé )為表明自己繪畫有別於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詞。

簡單說,表現主義就是「意涵抽象」化:表現藝術家所看到的對象「感覺是什麼」,而不是「對象是什麼」。

統雄老師的理解與詮釋,為了達成「意涵抽象」,在表現上就是印象派中採用色塊、色暈技法所造成的「色彩抽象」,與當時同時興起的「抽象藝術 Abstract art, 或 non-figurative art, non-objective art, non-representational art」融匯,加入「結構抽象」,將實體物件的外形抽象化、扭曲化、影射化,最後會形成簡單幾何造型化。

創作者通過作品著重表現內心的情感,而忽視對描寫對象形式的摹寫,因此往往表現為對現實扭曲和抽象化,逐漸形成了對視覺3元素:形成綜合「意涵抽象」「結構抽象」「色彩抽象」的派別。

挪威畫家 Edvard Munch(1863 – 1944) 的《吶喊 The Scream》, 1893(右圖),應是這個理念最近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野獸派 Les Fauves

馬蒂斯(Henri Matisse)/

《舞蹈 The Dance》: 原色原力

野獸派(Les Fauves)是20世紀,將表現主義的取向,更發展為象徵主義的畫派,畫風強烈、用色大膽鮮豔,不再講究透視和明暗、放棄傳統的遠近比例與明暗法,採用平面化構圖、陰影面與物體面的強烈對比,脫離自然的摹仿。他們吸收了非洲、玻里尼西亞和中南美洲「原始藝術力量」的呈現方式,以單純的線條勾出「輪廓畫」、再用「原色」,如紅、青、綠、黃等醒目的強烈色塊作「填充畫」,表達自己強烈的感受,但也出現了科幻式的「原力」感。

野獸派主要代表畫家是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 – 1954)其作品舞蹈 The Dance, 1910, 如圖,現藏於 Hermitage Museum, St. Petersburg, Russia,統雄老師也特藏複製品。其他還有「古典野獸」安德魯·德朗、「水彩野獸」勞爾·杜菲、「聖經野獸」喬治斯·盧奧、「風景野獸」烏拉曼克等。野獸派的壽命相當的短。然而,對後來的現代藝術影響十分深遠。 

亨利·馬蒂斯 舞蹈 The Dance

抽象表現主義 Abstract Expressionism

抽象表現主義 Abstract Expressionism 是表現主義與「抽象藝術 Abstract art, 或 non-figurative art, non-objective art, non-representational art」結合的創作形式。

馬克·羅斯科 Mark Rothko

《橙、紅、黃 Orange_Red_Yello》:最昂貴的畫作

馬克·羅斯科 Mark Rothko (1903-1970)生於沙俄時代的拉脫維拉,1910 移民美國,1935年成為「紐約十人 Ten」表現主義畫家團體創建者之一,該團體的風格後來被稱為抽象表現主義 Abstract Expressionism,成為美國別於歐洲的代表性畫風。

1949年,他開創了一種大幅(近整面牆壁面積)矩形作品,畫面單純,色彩重疊,邊緣模糊,形成他獨有的風格。

羅斯科的童年正是在滿排猶情緒的環境下度過,終其一生都不曾淡忘仇視的記憶。他當過演員、場記、畫家、待者、挨過餓。因患病、沮喪、憂鬱、酗酒及服用過量鎮定劑和抗憂鬱藥物,而於1970年切斷靜脈自殺身亡。

他的自殺被描述為:馬克羅斯科的屍體被發現在紐約工作室的廚房,他用刀子切斷手上的靜脈,躺在大量暗酒紅色的血海地面,這幅景象仿佛就是他人生的最後一塊畫布,完成死亡繪圖的終極實踐,在這世界上還有誰比得過羅斯科,他連死,都死的像個畫家!

他去世之後,卻引發了20世紀最轟動的藝術醜聞案。他的經紀人被控侵占馬克•羅斯科遺產中的800多幅畫。這是藝術史上時間最長,耗資最大的法律鬥爭,最後其遺產約一半還給了他的家屬,這事件充分暴露了優雅體面的藝術交易後的黑幕。

Orange_Red_Yello

2012 羅斯科代表作《橙、紅、黃 Orange_Red_Yello 》(如左圖),以8,690萬美元成交,打破愛爾蘭畫家培根名作《三聯畫,1976》的拍賣價紀錄,成為歷來拍賣價最高的當代藝術品。

價格‧價值‧市場因素

知識美學與社會相信

對喜愛馬克·羅斯科的人來說,最推崇的是他的色彩與結構。

就科學美學的「視覺設計4元素」而言,馬克·羅斯科在色彩與結構方面,確實有展示功力之處。

他的作品配色常以鄰近色為主,對比色為輔,在色彩心理學的運用下,足以使觀賞者自由產生不同的「意涵」詮釋。

而其「大型結構」,觀賞者不是「看」畫,而是置身其中,會產生或漂浮、或壓迫的幻覺動力,或神秘動力感。

藝術作品的「價格」很難論斷,其真實「價值」也不一定能與其「價格」相對應。

藝術作品的「價格」應包括2部分:藝術成就素質、與市場因素。而市場因素可能又包括:

以大取勝

當前高比例的昂貴作品,並不是因為「鑑賞」而被收藏,而是富豪當作投資、保障、甚至賄選的工具。馬克·羅斯科的作品「看起來」技法簡單,如果是小尺幅,可能被認為是一般人塗鴉之作;而大尺幅對「會看量、不會看質」的人說,比較有保障感。

作者故事的「非藝術加分」

馬克·羅斯科的悲情人生與最終自殺,可以強化、甚至賦予其繪畫的特點:沉鬱、虛無、寧靜、悲愴、不安、毀滅,更可在介述中發展「漂浮不定濃淡起伏的宗教性精神,與生滅攸然的戲劇衝突。」等形容,有助其加分的效果。

市場操作與社會相信

羅斯科身後的遺產爭奪,已具體展示「藝術不過是一種生意買賣」。畫價與其他奢侈品價格相同,都是「社會相信」的一種現象,亦即一般人對專門精致事物,通常缺乏「理性抉擇」,而是跟隨「社會相信」:書上說、名人說、別人說、大家說…尤其是相關利益團體操作的宣傳「虛境」說。 

統雄老師的「65分可歷史論」

任何事物有可能因強力市場操作,而有一時的高價、一時的流行。

但要在歷史上留存,統雄老師觀察,還是要符合「65分可歷史論」,亦即作品的品質要比及格,又高一點點。不過,作品如果超過65,但欠缺行銷,也不見得能夠取得相應的價格。 

和我觀察畢卡索一樣,不否定羅斯科的成就,但也不排除他的作品價格中,含有相當「社會相信」的可能。


數位色彩系統與數位調色盤

色彩心理學 

TX選色與四大配色定律

數位繪圖/數位美工設計

色彩設計實作系列

回頁首 Up to page head 至相關主題 Go to related pages
上一頁 Back to previous page 回頁首 Up to page head 下一頁 Go to nex page
請點這裡看所有留言分類 Please click here to view categories of comments
同類別內相關主題

上層主題
視覺設計總論
視覺設計/數位視覺設計主題_數位圖片=美工繪圖 + 影象照片 Subjects in Visual Design/Digital Visual Design
TX視覺設計創作分析架構與建構元素 Visual & Digital Visual Design Analysis Framework and Its Formation Elements
Visual Design 視覺設計:媒體/媒材的分類與整合
Graphics/Image Processing Basics 圖形影象處理技術簡介
Digital Color Design Fundamentals: Color Primaries, Digital Color Systems 數位色彩設計基礎:色彩原理‧數位調色制度
Color Psychology_Color Matching Design 色彩心理學_數位配色設計
TX's Color Selection and 4 Matching Laws TX選色與四大配色通律
色彩色塊為導向的創作流派_當代實用美術/視覺設計/繪圖美工基礎1 Color Structures Centered Stream_ Contemporary Practical Arts and Visual Design
幾何象徵為導向的創作流派_當代實用美術/視覺設計/繪圖美工基礎1 Symbolic Geometry Centered Stream_ Contemporary Practical Arts and Visual Design
複合媒材為導向的創作流派_當代實用美術/視覺設計/繪圖美工基礎3 Mixed Media Centered Stream_ Contemporary Practical Arts and Visual Design
當代實用美術作品品析_當代實用美術/視覺設計/繪圖美工 Contemporary Practical Arts and Visual Design: Artwork Critique
數位影象處理軟體應用簡介 Introduction to Imaging Processing Software
數位 圖片設計實作:數位調色盤與繪圖影象工具應用
數位圖片設計實作:數位圖片檔案轉換
數位圖片設計實作:多選取區與物件/圖層
數位圖片設計實作:圖片輸入與封面設計
數位美工繪圖
Identity Systems and Logo Design 識別標幟系統與標準字設計
視覺識別標幟系統 設計思想演變_視覺識別標幟系統設計 Evolution of Visual Identity System Design_VIS Design
視覺識別標幟系統應用專域:紋章學、旗幟學_ Heraldry and Vexillology: Specific Visual Identity System Design_VIS Design
網路時代的識別標幟系統:通用物件規格與範例 General Identity Systems Design
Logo Design: Cases 1 標誌設計:變形技術與反相技術_創意範例1
Logo Design: Cases 2 標誌設計創意範例2
Identity Systems Practice: Logo 標誌之標準圖案設計與元件設計師實作
Identity Systems Practice: Logo 標誌之標準字設計與文字工具實作
數位 圖片設計實作:造型家族:變形‧扭曲‧潤飾
網站視覺識別:布景主題‧橫幅導覽‧風格元件設計 VIS: Web Theme, Banner, Doodle, Navigation and Style Elements Design
網站視覺識別:圖示‧專用圖示‧多元圖示‧風格物件設計 VIS: Icons, Personal Icons, Creative Symbolic Icons and Style Objects Design
多元視覺識別:個人化社交卡‧貼圖‧票證設計 VIS's Social Cards/Stickers/Tickets Design
Identity Systems Practice: Banner and gif 識別標幟系統橫幅實作與gif
Hand-Drawn Visual Identity System Design 手繪視覺識別系統設計
網路素人 創意漫畫_數位繪圖/數位美工 Web Amateur Cartoonists' Works
數位攝影
數位影象/數位攝影設計 創作分析架構與建構元素 Digital Imaging/ Digital Photo Design Analysis Framework and Its Formation Elements
數位攝影建構:焦距與平面元件 Focus and Plane
數位攝影建構:光圈與景深元件 Aperture and Depth
數位攝影建構:快門與光源元件 Shutter Speed and Lighting
數位攝影建構:影象後製 與影象改創元件 Post Production
數位攝影機 簡介 About Digital Camera
Nikon F3之迷戀!
Pentax K2之信賴
數位攝影設計:劇情式劇本實作 Digital Imaging/ Digital Photo Stories Design
數位攝影設計:系列式劇本實作 Series Design in Digital Imaging/ Digital Photo Stories' Screenplay and Practice
數位攝影設計:錯覺式劇本實作 Digital Imaging/ Digital Photo Stories Design: Screenplay and Practice_ Visual Illusion
數位攝影劇本:團體式劇本實作 Digital Imaging/ Digital Photo Portrait Design: Screenplay and Practice_ Group Photo Shoot Design
數位攝影設計:人像攝影劇本實作 Digital Imaging/ Digital Photo Portrait Design
攝影劇本與視覺設計_美學追求的看山看水過程 Pursuit in Aesthetics
攝影劇本與視覺設計_美學結構的天成與偶得:造境與自然 Two Structures in Aesthetics
當代多元創意攝影作品品析 Contemporary Interdisciplinary Imaging Arts in Visual Design: Photos Critique
Digital Photo Case Study_1 數位攝影設計個案研究1
Digital Photo Case Study_2 數位攝影設計個案研究2
影象處理/後製改創
視覺設計/數位攝影/數位美工:視覺焦點設計與數位影象後製/影象改創系列
調光 數位特效_數位影象後製/影象改創技術 Light Digital SFX_ Digital Pictures Postproduction
調色 數位特效_數位影象後製/影象改創技術 Color Digital SFX_ Digital Pictures Postproduction
調HSB 數位特效_數位影象後製/影象改創技術 Integrating Hue/ Saturation/ Brightness of Digital Visual SFX_ Digital Pictures Postproduction
去雜 數位特效_數位影象後製/影象改創技術 Clean up Digital Visual SFX_ Digital Pictures Postproduction
魔術棒去背 數位特效_數位影象後製/影象改創技術 Background Digital SFX_ Digital Pictures Postproduction
套索去背 數位特效_數位影象後製/影象改創技術 Background Digital SFX_ Digital Pictures Postproduction
擷取物件去背.橡皮擦輔助去背 數位特效_數位影象後製/影象改創技術 Background Digital SFX_ Digital Pictures Postproduction
柔邊 數位特效_數位影象後製/影象改創技術 Border Digital SFX_ Digital Pictures Postproduction
加框 數位特效_數位影象後製/影象改創技術 Frame Digital SFX_ Digital Pictures Postproduction
模糊、遮罩/遮色片、色版、像素模糊、馬賽克特效_數位影象後製/影象改創技術 Blur and Mask Digital Visual SFX_ Digital Pictures Postproduction
文字特效 數位特效_數位影象後製/影象改創技術 Text Digital Visual SFX_ Digital Pictures Postproduction
圖層組合/混合模式/高級漸層_數位影象後製/影象改創技術 Layers Digital Visual SFX_ Digital Pictures Postproduction
後製整合 數位特效_數位影象後製/影象改創技術 Layers Digital Visual SFX_ Digital Pictures Postproduction
數位醫美系列 數位美容整形_數位視覺焦點設計與數位影象後製/影象改創技術 Plastic Surgery of Digital Aesthetic Medicine Series
數位減肥塑身 數位醫美系列_數位視覺焦點設計與數位影象後製/影象改創技術 Body Shaping of Digital Aesthetic Medicine Series
數位醫美環境改創 數位醫美系列_數位視覺焦點設計與數位影象後製/影象改創技術 Body Shaping with Multiple Layers of Digital Aesthetic Medicine Series
攝影詮釋學_數位視覺焦點設計與數位影象後製/影象改創技術 Interpretational Photography and Image Manipulation
數位動畫創作
數位動畫創作分析架構‧建構元素與實務分類 Animation Creation Analysis Framework, Formation Elements and Its Types
GIF 數位動畫圖示/動畫貼圖:設計與實作快訣 Animated GIF Icons Creation: Design and Practice Tips
GIF 數位動畫小品創作 :企畫與原稿設計
GIF 數位動畫小品創作 :過場設計 Animated GIF Graphics
GIF 數位動畫小品創作:特效設計 Animated GIF Graphics
GIF 數位動畫小品創作:輸出:另存新檔‧匯出/ 觀摩
GIF 數位動畫小品創作:個案研究/ 資源與觀摩
Animation: Transparent Overlay 數位動畫創作進階篇:透明重疊
Animation: Frames' Modification 數位動畫創作進階篇:畫格微調、新增、加物件
Animation: Multiple Objects in Frames 數位動畫創作進階篇:畫格多物件處理
數位動畫式統計表圖


內容網站:提供與分享各種知識、資訊、作品。互動群組:社員可以討論、展示、交流、企畫、分工、管理、投票決策。合作群組:Web2.0的民主自治精神,社員可以參與決定群組的內容與表現形式。

吳統雄的音樂-Sean TX Wu's Music  笑話中學美語-Humor and American English Learning   私人來信-Write a private mail to Sean TX Wu  留言與討論 Leave Comments/ Forum 吳統雄的相簿-Sean TX Wu's Album

只在「統雄社群」內查詢以下主題 Search in TXCommunity

統雄網群的Google排行本站Google排行榜‧全球冠軍
當代實用美術/視覺設計
印象派 Impressionism
後印象派 Post-Impressionism
前印象派 Preface to Impressionism
新印象派 Neo-impressionism
表現主義 Expressionnisme
野獸派 Les Fauves
抽象表現主義 Abstract Expressionism
立體主義 Cubism
歐普藝術 OP Art
拼貼畫技 Collage
普普藝術 Pop Art
複合主義 Multiplexism
創意媒材 Creative Media

當代實用藝術作品品析
洪通 跨時空而通的素人畫家
Barry Kite 異常拼貼畫
Jeannette Guichard-Bunel 法國浪漫
Santosh Chattopadhyay 印度異情
Mike Butkus 數位色彩全設計
Kellie Day 40歲開畫不晚
冷軍:極端寫實主義

數位繪圖/美工設計建構
PhotoImpact 設計實作
數位圖片色彩導向實作
數位圖片檔案轉換實作
多選取區與物件實作

視覺識別標幟系統
Log 標誌設計元素
標準字
標準圖案分類
識別占有性
VIS 設計思想演變
清末金龍旗
北洋十二章
中華民國青天白日
美國遊騎兵團盾章
著名識別標誌演變
美國職籃識別標誌演變
蝙蝠俠80年來識別標誌演變
視覺識別標幟系統應用專域
紋章學
旗幟學
創意標誌品析
變形技術
反相技術
網路時代視覺識別系統
通用符號與規格
Core Logo 核心標誌
Favicon 網站識別圖示
標準圖案設計實作
元件設計師

標準字設計與文字工具
造型家族:變形‧扭曲

布景主題與風格物件
縱意橫幅設計 (Web Doodle)
專用圖示設計
圖示評論
個人化社交卡設計
數位貼圖設計
票證設計

網頁橫幅實作
gif 透明檔案處理技巧
動態導覽按鈕
手繪視覺識別系統設計
西方手繪視覺識別系統
中華手繪視覺識別系統紋飾
其他國家的手繪VIS
手繪版「大頭貼 Logo」設計
手繪與數位的整合應用
素人創意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