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位攝影建構元件
光圈與景深
Aperture and Depth Digital Photo Design
數位攝影設計建構﹦視覺設計4 元素 + 數位攝影建構4 元件
美學可建構元素是因應感官知覺、媒體形式而不同的。
數位攝影設計是視覺設計的一種,同樣應用視覺設計建構4元素:統一向面的視覺結構、和視覺意涵(主題、故事),與變化向面的視覺動力、和視覺色彩。
數位攝影建構4 元件:焦距與角度、光圈與景深、快門與光源、影象後製 與影象改創
光圈與鏡頭元件所建構的是:視覺設計的立體空間結構、包括前後景的構圖,各層次清晰的深度,景深的動力能量;而藉鏡頭的光圈與長度實現。
光圈 Aperture
光圈是照相機上用來控制鏡頭孔徑大小的部件,以控制景深、鏡頭成像質素、以及和快門協同控制進光量。
光圈大小用f值表示:
光圈f值=鏡頭的焦距/光圈口徑
光圈對照片的影響:f值越小、光圈越大、進光量越大,景深越小。
下圖展示光圈與景深的關係。
鏡頭長度 Length of Lens
鏡頭長度愈長,愈可以拍遠距物件,也愈可以控制景深長度、尤其是縮短景深,使焦點清晰而前後景模糊。鏡頭長度愈短,則愈可以拍出廣角的效果。
標準鏡頭的焦距為35-70mm,視角53度(近似人眼,為計算方便都用50mm表示)。
廣角鏡頭 Wide-angle Lens
廣角鏡頭為焦距35mm以下的短焦距鏡頭,視角較大而稱為「廣角」,也有視角180度的魚眼鏡頭(Fish-eye Lens),魚眼鏡頭常被用做特殊效果鏡頭,因為它能把最靠近攝影機的被攝體加以扭曲,而在拍攝較遠的景物時,可以大大伸展空間感,水平線也會扭曲為弧度。
望遠鏡頭 Telephoto Lens
望遠鏡頭或稱為遠攝鏡頭、長焦距鏡頭,一般是焦距 7Omm以上的長鏡頭。而焦距200mm以上的鏡頭,坊間俗稱則為「大礮鏡頭」。這種鏡頭視角狹窄,常小於12度,景深短,價格通常隨焦距增加而作幾何級上升。。因為焦距能夠拉近遠距離的景物,會壓縮空間感,視角較小,景深也會變短,一般適合拍攝遠距離的大自然景觀、動植物生態、快速運動,及人物的特寫鏡頭。
變焦鏡頭 Telephoto Zoom Lens
變焦鏡頭即結合了以上三種鏡頭的功能為一身,擁有多重焦距,如28mm~l35mm的變焦鏡頭,即等於同時擁有廣角、標準及望遠三種鏡頭,但是它的最大缺點是光圈都很小,有的甚至最大只有F4-F5.6。
變焦鏡頭效果 Telephoto Zoom Lens Effect
變焦鏡頭可以產生改變景深、與前後物件視覺關係的效果,如以下範例:
空間層次 Layers of Space
專業攝影與業餘攝影,最大的可區別項目,就是畫面有沒有「層次」。
也就是有沒有把「視覺結構」的平面空間,創造為立體空間的知識與能力。
畫面「層次」是由營造前後景而成,可以採用現地自然物,也可以由人物、演員的動作而設計。
自然物營造層次
可以刻意設計,也可以信手拈來,如在戶外拍照時,可藉選擇有趣的角度或自然背景以增強立體感,例如懸在上方角落的樹葉,或前景佈滿七彩繽紛的野花,為了有前景效果,但又不致於喧賓奪主,就可以把前後景模糊。
華山1935利用古松作前景,增強立體感。 |
西安文廟1907再把後景模糊,不僅擴大視覺結構,更創造出山水畫風的詩意。 |
![]() |
![]() |
人物營造層次
在安排層次時,始終必須記得「相機-人物-背景」的原則是「相機與人物近-人物與背景遠」,業餘者最大的問題,就是往往反其道而行。
而「畫面」的「動態」,是一種需要多次練習的技巧。
範例請參考「團體照設計:層次+動力」。
去背景設計
如果相片的設計要作「組合」應用,必須去背。影象後製 與影象改創去背,有可能非常麻煩,所以必須先在攝影劇本預作設計。
從前攝影的「類比」時代,必須要以「藍幕」為背景,才容易去背。
現在數位時代,只要背景為單一色,或與主題顏色不同時,就較易去背了。
景深的效果與趣味Trick
專業攝影除特殊目的外,一定有景深設計,景深更可以營造特殊效果與趣味。
數位攝影機簡介
攝影劇本設計實作
攝影劇本‧視覺設計‧美學追求過程
數位攝影過去學生作品討論 Previous Students' Works
參考連結
Photobucket:數位攝影(包括 Gif 動畫)的展示、編輯、分享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