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疆界校園/互動教室-
理想、實驗與檢討
虛擬無疆界校園是經由網路社群,達成跨校園、跨國際的學習組織,不僅可以縮減實體的空間和時間,更可以縮減「社會階層」的差距。我們自2002年於世新與臺大開始推動的「無疆界校園、群體互動教室」,2002年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SVSU,2005年美國喬治亞理工(GT)也加入合作陣營,已經局部實踐了這個理想。唯實施10年檢討,短期的未來整體發展並不樂觀。
這幾年國內高等教育界已在積極推行網路教學,不過,常見的實施方式就是把教材放至網路上,其次為提供視聽與多媒體輔助學習功能,且絕大部分課程都是針對校內的同學實施,造成許多學生認為網路教學就是「不用到校上課」的誤解。
利用科技分享‧彌補社經地位差距
這個現象也反映了科技與人文「兩種文化」依然分流,科技往往局限在狹窄的工具應用層面,卻忽略了科技可嘗試解決人與社會問題的方案。
我們認為有必要再提出「無疆界校園、群體互動教室」的新觀念和新教學模式,進一步整合網路技術與教學資源,再加上以下四個特點:大幅增加跨校園師資;提供不同校園學生互動學習活動;提供具有科技整合性學習內涵與要求實作成果;打破社會經濟地位的不平等、與社會資源的分配不公。
學生的學習成就一半是自己努力的責任,另一半則是社會責任。而自己的責任部分中,又有一半是「知不知道可以努力、如何努力?」 -也就是有沒有受到啟發的機會。
我們自己的親身經歷,與接觸各個校園的學生,對社會階層影響求學的限制感受最深。觀察出身鄉下地區、或是貧困家庭的學生,並非沒有才華與潛力,但在沒有競爭力的環境中不知道如何學習,缺乏受到啟發的機會,久而久之容易失去自信心而甚至自暴自棄。
實體資源有限‧啟發環境無疆
一般教學的空間與資源是有實際限制的,但教學的「啟發環境」卻是可以資訊科技創造,彌補社會資源不足的。
分享主義的網路社群應表現的是樂於借助資訊科技,將虛擬的資源與環境分享、回饋給社經地位居於劣勢的族群。
所以,我們主張的「無疆界校園」模式,強調的是實作、互動、與合作,學生必須針對學習科目製作一項群體專案;不是把教科書放到網站上,不是背誦與考試網路化,更不是放棄師生間的親身接觸。以我們當前的實驗課程為例,在世新和臺大間,提供相同的師資與課程,老師到兩校正常授課,學生有一樣的學習條件,接受相同的作業與評鑑,並在互助與競爭的啟發環境中,學習領導與被領導,共同完成實作與發表。一方面世新學生可以體驗臺大的學習環境,另方面臺大學生更可藉此機會了解其他校園文化,以助於全方位的發展。
遠端分散趨勢‧校園開始磨合
美國哈佛大學近年預言未來的企業必然將走上「遠端群體管理作業模式」,從成本、利基、經濟效益言,遠端分散生產必然佔據優勢;但是,管理文化的磨合與調適,將是最大挑戰。臺大和世新的學生正在一起學習中,這是一個額外的附加價值。
世新與台大兩校各有自己的學風與特色,透過兩校的合作及良性競爭,結合彼此的資源與人力,將雙方的創意與活力,以共同製作「大學青年.網路雜誌」的方式呈現出來,打破校際之間的隔閡,促進兩校之間良好的交流與互動,以達成無疆界校園的目的‧
以「數位文創企畫案」的競爭與合作為例
本文附錄是無疆界校園的互動活動之一:「數位文創企畫案」競賽,將兩校同學的企畫案透過開放式網路,以多媒體影音的方式發表、宣傳,並透過網路投票,票選出他們理想中的「最佳企畫案」,最後由幹部領導實作‧透過良性的競爭與互動,創造出無疆界校園‧
實驗10年成果檢討
無疆界校園的理想深遠,但實驗的實踐成果,反映整體發展並不樂觀。實施10年後的2012年,已經萎縮回單一臺大校園。
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不創新、不遠見的人類基本行為模式
為什麼一天到晚都會聽見:要創新、要遠見的呼籲?因為人類基本行為模式就是不創新、不遠見的。
人類主要取用行為的原因就是立即或短期需求,首選方法就是容易-也就是不需要創新改變就可以取得。
無疆界校園的學習目標,就是從事跨國際、跨文化的企畫、合作、管理。
就事實而言,全球人類有這樣需求的人數少之又少,而人性通常不願事先準備,一定要到需求發生,才開始嘗試錯誤。在學校期間嘗試錯誤的成本,幾乎沒有。但在實務上的嘗試錯誤,就有相當風險,這也是當前跨國際、跨文化的組織行為,常有困難的原因。
現在的教育生態,愈來愈向買賣行為、主顧關係靠攏。這樣要花大力氣、整合學習的內容,包括:創意、企畫、管理、合作、溝通、語言、文化、群體組織、數位科技、互動網路技術。這樣的課程不會是學校主推的產品,也不會是消費者優先想買的服務。
領導者取向與資源分配
創新的成功,必由上始,似乎是人類歷史的鐵律。因為創新的構想或許成本很低,創新的實現是一定需要相當資源的,而領導者的取向,也就決定資源的分配。
本實驗迄今的唯一固定資源,就是臺灣大學提供的2臺伺服器器與教學周邊設備。
世新大學受限於國內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無力提供資源。當初規畫課程所需的第一代伺服器與相關設備,還是由統雄老師自費捐獻給學校的。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SVSU大力支持本實驗的顏副校長,曾經支持本實驗國際交流的各項變動費用。但也隨著顏副校長退休,結束合作。
繁星實為孤星
本計畫有一個深遠的期待與理想:打破社會經濟地位的不平等、與社會資源的分配不公。
有這種觀念的先進其實不少,當前大學入學的繁星計畫,也是基於相同的理念。
然而,事實上的繁星數字,相對整體,實屬「孤星」。享受到的人,反而變成某種特權。
而無疆界校園的理想,則是國內外各大學不分形象、不分明暗,共同結合成瑰麗的多元色彩,全部融合在一個大星系中。
弱勢不僅是資源‧也是心理
繁星計畫實施不算久,已經聽到有些大學提出要縮減繁星名額的消息,原因是繁星生不若一般生積極。
無疆界校園的發展過程中,也發現類似的現象。美國大學的師生的參與感似比國內的各大學師生積極。而臺灣大學的師生參與感,又似比私立大學的師生積極。
可能原因的觀察是:居於弱勢者心理上:不敢高攀、不願高攀、不必高攀。
不敢高攀:長期的社會形象差距,變成社會相信的差距。
不願高攀:弱勢者受到的培育不足,也會與優勢者發生事實能力的差距,等到發現時,可能已經距離太遠,如果要追上,非常費力,因而缺乏堅持的決心。
不必高攀:每一個社會階層長期會形成內部自足感-大家都一樣-而也不想改變。
當然,不論形象排行榜、或是事實能力的高低,是由資源優勢者訂定標準與規則的,又是一種人類的不公平。
譬如,為什麼美國大學的師生的參與感比較高?因為參與的語言是英語。如果溝通語言是中文,說不定參與感就會反轉過來。
又譬如,為什麼反映學術形象的是相對極少人看、極少有實務幫助的CIs?而不是絕對極多人看、對極多人有協助的Google 排行榜?
不過,辯論,不會改變社會相信與社會的不公平。只有加倍努力,經長期潛移默化、建立自己存在與發展的價值。
資源弱勢者如果心理也困於弱勢,就不容易積極。
可能因教改導致的學習心態改變
臺灣教改以後,很多老師發現,由於「無門檻」的大學教育,培養成許多學生不願費力學習。
這種學習心態的改變,特別反映在不願意實作、不能接受壓力、不肯負擔責任、不歡迎課程有整合性能力要求-譬如數位文創課,但要使用英文等。
10年前,臺生的程度、努力與學習成果,我覺得與美國學生並無差別。但10間,我已察覺國際生的平均表現,已漸漸超越臺生。
同時,10年來的網路社交氛圍,也使得宅文化愈來愈普及,不少年輕學生寧可虛擬交友,不願實體與人合作。上午的課程,愈來愈多人起不來而缺課,更難參與群體創作。
10年前,在群體作品組織中,難免會有一、兩名學生會失職,但出來擔任群體幹部者,一定是有高興趣、高動機者,也從而有高能力、高責任感,最後會領導完成高品質的作品。
但這一、兩來,竟然也發生幹部落跑的情形。
無疆界校園/遠端合作/互動教室,是一種有遠見的創新與理想,但在廣泛實踐上,仍然有許多障礙。
附錄:群體互動教室與遠端合作管理實例
1. 企畫案發表與評審簡介
2. 企畫案發表-世新校區 (1)
評審講評-世新校區
評審講評-台大校區
3. 跨校候選企畫案簡介-世新校區
跨校候選企畫案簡介-台大校區
4. 跨校投票
5. 互動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