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大學1999 數位文創‧學程/課程
數位文創是1980年中期所興起「資訊+傳播」概念的發展與應用,以這個核心概念陸續發展出來的領域名稱有:C&C(電腦與傳播)、新媒體、多媒體、數位媒體、數位內容、數位文化創意,與其他個別組織因應個別需求所訂定的名稱。 這些名稱的實體內涵,隨著資訊科技與網路科技的進步,確實在所授技術上有所差異,但整合資訊與傳播的目標,則是始終相同的。 統雄曾經參與多所大學對這類學程或課程的設計,擔任過規畫或授課工作,包括:交通大學(1987)、世新大學(1992)、臺灣大學(1999)、美國密西根州立SVSU大學(2002)、臺北大學(2008),故將過程與心得與大家分享。 |
![]() 交通大學 世新大學 臺灣大學 密西根SVSU大學 臺北大學 |
臺灣大學於1999年邀請我開設1門人文與資訊整合的課程,學校的規畫是1年3學分的「數位出版」(時名為「電子編輯學」)。當時網站剛剛興起,各校多還沒有網站設計課程,包括臺大在內,也沒有教師教學網站。所以我建議:下學期改為「網路編輯學」實作內容則為開發教師教學網站,促進教學相長,學校也欣然同意我的建議。
媒體平臺 + 多媒體
課程設計之始,就有「1類媒體平臺+1種多媒體」的構想,所以:
電子編輯學﹦電子出版/電子書,兼及數位美學 + 數位視覺設計、影象處理,包括數位影象照片與數位美工繪圖,後者再包括靜態影象處理與動畫設計製作。
網路編輯學﹦網頁、網站、網群的分析與設計 + 視訊/微電影,後者包括劇情片、記錄片、音樂片、快閃片的編劇、拍攝、與後製作。
由於我個人對電子商務市場策略的研究實務興趣,特別強調「優化網站設計」,希望同學們的作品能夠在「Google 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多年來,也都能持續達成目標。
出版 + 影象 + 網站 + 視訊
所以,雖然只有2門課,其涵蓋內容,已相當於現在的小型「數位文創學程/課程」。
隨著數位科技的進步、製作內容的發展、以及社會語彙的演變,這2門課於2005 改名「數位媒體編輯學」「數位網路編輯學」;2009 改名「數位內容編輯學」「網路數位內容編輯學」;2012 改名「數位文化創意」「網路影音數位文創」;而於2014 再分割為 4 門數位文創系列課程:「數位文創:數位美學與電子書」、「數位文創:數位視覺設計」、「數位文創:優化內容網站」、「數位文創:數位視訊與微電影」。
早而久‧整合實作‧合作國際化
根據可稽資料,臺灣大學的此一系列「數位文化創意」課程,可能具備以下特色:
1. 臺灣在「數位文化創意」類型中,開拓最早、也更新、延續發展最久的課程。
2. 少數強調「設計‧製作‧管理」整合實作、以作品為成果的課程。
3. 少數實驗雙語教學,推動跨校、跨國群組合作設計製作成果的課程。
臺大「數位文化創意」系列課程簡介
本系列課程將針對「內容創作」與「平臺發展」兩部分,進行「雲端合作」式的學習與實作。將從「設計、技術、管理」三方面協助學生認識「數位美學」與實現「數位文化創意」的能力。
本課程強調平臺與多媒體的共同設計製作!本課程提供的是創作與科學的整合知識,強調思想挑戰與實作驗證,過去願意參考老師建議的學生,已證明可以培養全球獨一無二的數位美學創作能力,作品在 Google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本課程是發展創新的人類取用行為模式,不是純 IT 技術的 SEO;SEO 的成果也遠遠不及本課程學生能夠獲得的點閱率、與排行榜上升速度。 本課程不是一般訴諸天才與靈感、放任隨興的藝術談話活動,有嚴謹的學習結構與進度,同學選修前,請先衡量自己的性向與課程參與習慣。 由於我國教育的早早分流,文創與科學科系相互陌生。願意突破身邊習慣性框架的同學,歡迎來一起探索與驗證。 |
預期成果上學期為:數位報導、數位文學、視覺設計、數位攝影、影象處理、美工動畫。下學期為:數位編導、數位視訊、微電影、數位音樂,與MV。
展示平臺從網路開始,未來將逐步發展到行動媒體、數位電視,與更多的整合性數位媒體。
學習方法強調實作、與網路群體互動。衡諸「數位文創」不可避免的國際化趨勢(如李安與PSY),本課程並提供中英雙語講義與雲端實作平臺。
如果願意參與學習,本課程過去經驗顯示,可以將一位對數位工具陌生者,培訓為數位文創專案的領導者。本課程技術、管理的訓練,可以協助學生立即投入相關就業工作;而設計與美學的實驗與討論,更可提供未來高深研究的學理準備。
本課程學生過去的作品展示在:大學青年‧網路雜誌,並在Google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本課程考量學生的多元需求分作2組,學生可任選1組。
(1)實作組:學習數位音影與Web 建站的設計、技術、管理,證明你的創意與作品能力。
(2)理論組:認識網路影音數位文創的知識,培養品析的能力,為未來留下機會。
教學變遷
本系列課程開始時,不論國內外上都只有「網路空間」服務,想要有個人網站必須自建,所以選課學生非常踴躍,實作的電腦教室位置有限,最多時必須3個人用1臺電腦。
不過,大約10年光景,各種部落格和社交網站興起,使用者只需要會打字和貼圖就可以了,想學建網站的人就減少了。
另外,由於「教改」所造成的求學價值低落,也直接、間接改變了校園的生態、文化、與期待方向。本系列課程原來發展的實驗:跨校、跨國的「無國界虛擬平等校園」、自主性合作學習…等,漸遇困難,實作深度的標準,也面臨必須逐步調整的趨勢。




